韩陵山与韩信的传说:探究韩信葬母故事的起源与演变

admin 2024-07-14 阅读:3

韩信埋葬母亲_韩信埋母历史故事_韩信葬母故事是真是假

寒岭山与韩信

王如海

韩灵山是历史名山,韩信是历史名人,二者并无关联,但因“韩信葬母”的传说,使韩信成为安阳,特别是韩灵山一带家喻户晓的人物。

韩信埋葬母亲_韩信埋母历史故事_韩信葬母故事是真是假

《寒岭山》油画 寒岭山,古寺夕阳。作者:李宁,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明嘉靖初年,崔贤撰《彰德府志》,该书《地理志》在解释韩岭山得名原因时,简单地说:“古人云:汉韩信曾在此驻兵,故名韩岭。也有人说:有墓名韩陵,故名此山。”但后人认为,最好有一个固定的答案,不要两种说法并存,于是将两种说法合二为一,对“韩信葬母”的故事进行了解读,并出现了两种说法。一种是“活埋”。大概意思为:楚汉争霸初期,项羽手下的小吏韩信路过韩岭山,发现了“蛇缠兔”的奇景。 他认为这里正是民间所说的“蛇兔相缠,世世代代富贵”的风水宝地,适合建墓地。但家乡太远,迁坟不方便,便把偶然遇见的一位老妇人拜为“母亲”,拜完后立即活埋。二是“义葬”。大致思路是:韩信在项羽手下做小官时,率部驻扎在相州东北的九里山(今韩陵山)。一天早晨,他游荡到定国寺东南,发现一处形似马鞍的好地方。想到“青马蹄生将”的卦象,便想在这里建祖墓,将来必能仕途顺利,功名远播。 于是他把一个偶然路过的乞丐女子拜为“义母”抚养长大。过了许久,“义母”去世了,便把她葬在了一块风水宝地里。后来韩信弃楚归汉,立下了许多赫赫战功,被刘邦封为“三齐王”后,多次率兵到墓前焚香祭拜,并立碑修陵。从此,“九里山”改名为“韩陵山”,至今未变。

笔者无缘聆听八旬老人的原始口传,以上两个版本均来自书面材料。两者相比较,我认为前者更像民间传说,因为后者所用的语言太过“文艺”和“文学”。例如:“在阳光的映照下,一缕缕水光徐徐升起,云雾蒸腾,群山秀美,草木葱茏,百鸟鸣唱,顿时心旷神怡,意趣盎然。”为了探究“韩信葬母”的来源,我在网上搜索了一组关于“韩信缩短寿命”的故事。中心思想是:韩信每做一件不道德的事,寿命就缩短八年。他本该活到八十岁,可他却只活了四十岁。其中,又有好几个“活埋生母”的版本。

韩信母墓

其中一则故事是这样的:少年韩信在山里放牛的时候,躺在地上休息,听到两个路过的神仙的对话:“此地风水极好,选此地为祖坟,下一代必出将军。”韩信信以为真,回家把母亲的头发、手指甲、脚指甲剪下来,埋在自己埋葬的地方。虽然那只是象征性的“活埋”,但在当时人们的心目中,人的头发、手指甲、脚指甲等身体上的东西,就是人的灵魂。

第二个故事是:少年韩信在九里山放羊时,躺下休息时偷听到两个风水师在谈话,说谁选此地为墓地,谁的子孙中就有帝王将相。韩信便用挡羊铲挖了一个大深坑,回到家骗母亲说有只羊掉进水塘里了,要母亲帮他捞出来。母亲走到坑边时,韩信突然把母亲推入坑中,活埋了。

第三个是:韩员外家有一只灵性守门猴,从师傅下棋中学会了下棋的道理。有一次,夫妻俩外出,小姐下棋解闷。猴子过来陪她下棋,连赢两盘,不肯再下。小姐不满意,开玩笑说:“你要是再赢,我就做你儿媳妇。”对弈结束,小姐又输了。当晚,猴子偷偷溜进闺房,趁小姐半睡半醒时与她做爱。就这样,韩信出生了,小姐没有再嫁。韩信上学后,同学们骂他“知母不知父”。回家后,他缠着母亲问清真相。得知父亲就是守门猴后,便把猴子骗到树林里,杀死了猴子,剥了它的皮。 韩信到九里山去埋葬猴皮,可是埋不下去了。就在这时,一位道士来告诉他:这里是一块风水宝地,叫“蛇蟠兔吉地”,不能单独埋葬,要成对埋葬。如果是人墓,那下一代一定能成大事。韩信心想,等母亲老死,他也老了,还能干什么大事呢?于是他回到家,对母亲谎称,爷爷家的那只猴子是在九里山的一个坑里找到的,让母亲去看看。到了坑边,韩信竟然把母亲推到坑里,连同猴皮一起埋了起来。

另外还有一个较长的故事,伏笔充足,情节生动。限于篇幅,这里就不细说了。有兴趣的读者可以上网查一下,也可以看看其他几篇关于“韩信短命”的故事。

韩信(西汉军事家,汉初三杰之一,淮阴侯)电视剧插画

从明代嘉靖《彰德府志》所记载的两个传说,到后来“二人合一”的“韩信葬母”传说,均可证明后者并非嘉靖以前所产生。将地方传说与外来传说相比较,可明显看出,“韩信葬母”故事更富于想象力和传奇色彩;其寓意在于虚构名人故事,以影射、讽刺封建社会帝王将相为争夺权利,不择手段,甚至违背自然规律和人间伦理道德的狡猾手段;在文化思想方面,则是通过宣扬“风水观”和“因果报应”的宗教信条,达到劝民向善的目的。 然而,在韩灵山一带流传的“韩信葬母”故事,一是要解释“韩灵山”名称的由来,二是要为汉代杰出军事家韩信正名,在风水观念和功名利禄观念的支配下,宣扬他的“孝道”。笔者对民俗学和民间文学的理论知识不多,如何整理、记载民间传说,是尽量保留其原汁原味,还是赋予其“改造”和“改良”?笔者不敢凭自己的偏见妄下判断。本文特地复述了几个地方外关于韩信的民间传说,想着可以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或许有助于我们拓展对民间文学的认识。

安阳古都学会供稿:王如海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删除

《往事安阳》专栏题词: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安阳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傅伟学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