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唐朝历史的转折点|安史之乱的平定者 (揭开唐朝历史序言)

admin 2024-07-13 阅读:2
揭开唐朝历史的转折点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安史之乱的起因

1、经济矛盾

唐玄宗开元时期,社会经济虽然达到空前繁荣,出现了盛世的局面,但同时由于封建经济的发展,也加速了土地兼并,以致百姓多迁徙流亡。

2、阶级矛盾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激化,是安史之乱的直接原因。唐玄宗后期,口有蜜、腹有剑的奸相李林甫,把持朝政达十九年之久。他在职期间排斥异己,培植党羽,把持朝政。继他上台的杨贵妃之兄杨国忠,更是一个不顾天下成败,只顾徇私误国之人,他公行贿赂,妒贤嫉能,骄纵跋扈,不可一世。奸臣当道,加深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尤其是杨国忠与安禄山之间争权夺利,成了安史之乱的导火线。西北派节度使哥舒翰与东北派节度使安禄山之间,也素有裂隙。内外交错,使唐玄宗后期统治阶级内部君与臣、文臣与武将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化。 安史之乱的平定者

安史之乱的平定

唐肃宗在灵武即位时,什么都乱糟糟的,没个朝廷的样子。后来,唐肃宗请来了从前自己当太子时的一个老朋友李泌为他出谋划策;不久,朔方节度使郭子仪率领着5万人马也赶到了灵武,这才组成了一支平定叛乱的基本队伍。李泌为唐肃宗拟订了一个反击叛军、收复失地的计划:先不忙打长安,而派郭子仪、李光弼分两路进军河北,去攻打安禄山的老巢范阳。使叛军进退两难,首尾难顾,然后再发动各路官军围攻,一举消灭叛军。 第二年春天,叛军发生了内讧,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杀了安禄山,取代父亲做了大燕皇帝。安庆绪是个昏庸无能的人,连话都说不好。这本来是消灭叛军的一个好时机,可是唐肃宗急于回长安,便不用李泌的计划,而让郭子仪领军去打长安,结果吃了一个败仗。郭子仪长期镇守西北边境,威望很高,吃了败仗之后,就从回纥(我国古代北方民族之一,纥音hé)借了4000精兵,然后会同唐军主力,再次发动了攻势,才把长安攻下来。接着郭子仪又收复了洛阳,安庆绪就逃到河北去了。叛军大将史思明出于无奈,便投降了唐军。 安庆绪逃到河北之后,占领了一些城市,继续为非作歹。唐肃宗得了些胜利,信心也有了,就想一鼓作气消灭叛军,于是调集了九个节度使共60万大军来围剿安庆绪。郭子仪是著名大将,为收复长安、洛阳又立下了赫赫战功。唐肃宗为此曾亲自去慰问郭子仪的部队,并感激万分地对郭子仪说:这国家虽然是李家的,但实在是将军为我重造的啊!唐肃宗表面上极度称赞郭子仪,其实对郭子仪很不信任,生怕他手握兵权对自己不利。因此,九镇大军元帅的要职,既不给郭子仪担任,也不让另一大将李光弼担任,却派了一个什么也不懂的太监鱼朝恩做监察官,九个节度使都得听从他的指挥。 唐军开始攻打安庆绪所在的邺城,这时已经投降的史思明又举兵反唐,从范阳赶来救援安庆绪。60万唐军摆开阵势,与史思明叛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郭子仪率领自己的部队奋勇杀敌,打败了史思明,安庆绪也逃跑。唐肃宗下令班师回朝,安史之乱最终得以平定。

安史之乱的影响

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大的政治事件,对唐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安史之乱导致唐朝国力衰落,藩镇割据,社会经济严重破坏,文化发展受到挫折。在政治上,安史之乱造成了唐朝中央集权制的崩溃,各藩镇拥兵自重,割据一方,中央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力大大削弱。在经济上,安史之乱导致了唐朝经济的衰落,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人口大量减少,社会经济陷入了混乱。在社会上,安史之乱造成了社会的动荡,百姓流离失所,社会秩序混乱。在文化上,安史之乱导致了唐朝文化的衰落,士大夫阶层遭受重创,唐朝盛世的文化成就遭到破坏。

郭子仪和平定安史之乱

郭子仪,字子仪,安范阳(今河北涿州)人。唐玄宗时期,郭子仪由并门郎将起家,历任幽州节度使、朔方节度使等职。安史之乱爆发后,郭子仪奉命率朔方军平叛,与史思明在河北决战,大败史思明,收复河北一带。随后,郭子仪联合李光弼分兵进军河北,会师常山,收复河北全境。郭子仪为平定安史之乱立下了赫赫战功,被封为汾阳王。

李光弼和平定安史之乱

李光弼,字居贞,赵郡柏人(今河北邢台)人。唐玄宗时期,李光弼由并门郎将起家,历任河东节度使、太原节度使等职。安史之乱爆发后,李光弼率河东军平叛,与郭子仪联合收复河北,并夺取太原。李光弼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将领,为平定安史之乱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郭子仪和李光弼

郭子仪和李光弼都是唐朝名将,两人齐名,世称李郭。两人在平定安史之乱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唐朝的统一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