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背景
- 经济矛盾:唐玄宗开元时期,经济空前繁荣,但同时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破坏,均田农民流徙失所。
- 阶级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李林甫把持朝政,排斥异己,杨国忠与安禄山争权夺利,加深了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 内部矛盾:中央和地方军阀势力矛盾,由于均田制和府兵制的破坏,唐玄宗不得不以募兵制代替府兵制,这些募兵受地方军阀笼络,与将领形成特殊关系。
过程
755年12月,安禄山以讨伐杨国忠为由,在范阳(今河北涿州)起兵反唐。史思明随后响应,率领幽州(今北京)兵马加入叛乱。安史叛军迅速攻占洛阳和长安,唐玄宗逃往四川。763年,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所杀,安庆绪继续叛乱,唐代宗在河北成德李宝臣的支援下收复两京。
后果
安史之乱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死亡人数约1300万—3600万,造成严重的人口危机。安史之乱后,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受到严重破坏,由盛而衰,成为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进程由外向型向内向型转变的开始。唐朝放弃了西域,实行收缩,失去了早期那种奋发图强的乐观精神。安史之乱的叛军是由边关的胡人将领发动,加上后来的藩镇跋扈,人们对武夫和胡族产生了警惕,为后来的崇文抑武国策奠定了基础。
结论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是人口损失惨重的一场战争。安史之乱的影响深远,不仅造成了唐朝的衰落,也为中国历史进程由外向型向内向型转变奠定了基础。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