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殿:故宫中权力的象征,见证历史沧桑巨变

admin 2024-07-12 阅读:4

嘉宾丨周倩启航

何晔编译

太和殿,俗称“金殿”。

在故宫里,没有哪座宫殿比太和殿更能代表皇帝权力的威严。顺着笔直的御路,穿过天安门、端门、午门、奉天门,直上广阔的广场,便会看到这座象征古代权力中心的宫殿。它占地面积2377平方米,高35.05米(相当于11层普通建筑),是皇帝登基、大婚、派将出征等重要典礼的举办地。

百年来,宫前雄伟的音乐、仪仗的队伍,已在风风雨雨中消失殆尽,离我们越来越远,唯有一座金瓦红墙包裹的宫殿,在浩瀚的时间长河中,投射出历史的倒影,留给后人看。

如今,太和殿是游客到故宫必去的景点,游客可以看到宫殿的全貌,却无法探究建筑中那些细微的故事。3月27日,新京报书评周刊·文化客厅、世纪文景、活字派邀请古建筑专家、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周谦与读书推广人齐航在北京建投书店(国贸店)进行线下对谈。周谦参与了故宫太和殿(即“金銮殿”)的百年修缮。在活动中,他与读者分享了中国最高级别的古代宫殿——太和殿是如何建造的?

太和殿历史故事_太和殿的历史小故事_太和殿故事

3月27日,新京报书评周刊·文化客厅、世纪文景、火子学堂联合邀请古建筑专家、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周倩与读书推广人齐航在北京建投书店(国贸店)进行线下对谈。图为活动现场。

故宫里真的有9999间半房子吗?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在不少戏曲中都有提及。有人说故宫有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房间,这些半间房间从何而来?这种说法对吗?针对齐航代表大家提出的问题,周倩给出的答案是“不准确”。

要知道有没有半间,首先要知道古建筑领域里的“间”是什么。周谦说,间就是四根柱子围起来的空间。紫禁城自1420年建成以来,房屋总数一直在变化。据史料记载,明代有8000多间房间,清代有2万多间。2012年,时任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上任后,带着秘书统计过房间数量,一共有9371间。

太和殿历史故事_太和殿故事_太和殿的历史小故事

故宫鸟瞰图(图片来自“太和殿”)。

那么这个数字为什么会变呢?周倩表示,首先故宫的命运很沧桑,历史上多次遭遇火灾。另外,紫禁城里一共出现了20多位皇帝统治和居住过,房屋数量会根据他们的喜好而改变。再加上我们今天在故宫里维护古建筑,有的房子需要重建的时候,它的房屋数量也会不断改变。因此,周倩说故宫里的古建筑很多,说几万栋还可以,但9999栋半只能说是民间的传言。

太和殿历史故事_太和殿的历史小故事_太和殿故事

太和殿(图片来自“太和殿”)。

为什么民间会有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房间的传言呢?周谦指出,这里面有文化和历史的原因。故宫为什么叫紫禁城呢?因为古人认为紫禁城的北斗七星是天帝的居所,一共有一万间房间。人间帝王的住宅不可能超过天帝的,所以都要少半间。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有句成语叫“九五至尊”。那么“九五”是什么意思呢?就是皇帝的意思。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房间其实就是皇帝专用的建筑。故宫里很多建筑的长宽比都是9比5,很多单体建筑的面阔是9间,进深是5间,也寓意着九五至尊。

这里要强调的是,在古代建筑中,房间是一个被四根柱子围起来的空间,也就是说,并不是所有孤立的物理空间都是房间。有些房间就是被柱子隔开的。比如乾清宫是明代皇帝的卧室,有27个房间,被柱子隔开。此外,故宫里还有一座防火建筑叫文渊阁,乾隆皇帝把《四库全书》都存放在这里。

文渊阁外表看是两层,其实里面有三层,是仿照宁波天一阁修建的。所谓“半间屋”的奥秘就在于此。“我们说四根柱子围起来的空间是屋子,那现在怎么就叫半间屋子了?因为有一半是靠墙修建的。”文渊阁始建于乾隆年间,而紫禁城建于1420年。所以,上述关于紫微星的传说,也只是传说而已。

太和殿故事_太和殿的历史小故事_太和殿历史故事

文渊阁外立面(半间)(图片来自《太和殿》)。

火爆的样品和如今的沙盘到底有何区别?

如今我们在售楼处经常能看到小区的沙盘,古时候也有类似的东西叫热样,杨氏雷就是做热样的领头人,这里启航就提出第二个问题:热样和沙盘有什么区别?

对此,周倩介绍说,样式雷是清朝时期江西的一个雷姓家族,第一代雷法大大是个木匠,他的长子雷金玉在给颐和园架梁时被雍正皇帝看中,发了财。晚清时期,导致样式雷衰落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晚清政府没有财力进行大规模修缮,二是近代设计院的兴起,很多工作都可以交由设计院来做。

太和殿故事_太和殿的历史小故事_太和殿历史故事

北海诚兴堂烫发样品(图片来自“太和堂”)。

周倩进一步介绍,古代皇家的设计部门叫样板房,模型其实就是古代建筑的模型。不过,模型其实和我们今天说的沙盘模型有很大区别。“什么是模型?模型是专门给皇帝看的。如果要建宫殿,先让样板房做一个模型。”周倩说,以样板房为首的样板房,会用纸、竹篾、泥巴做出建筑的模样,再请皇帝审阅——因为皇帝没时间看平面图和立面图,看不懂。如果皇帝说窗户太高,应该调低一点,或者窗户的方向看起来不对,应该改到这边,样板房就会根据皇帝的建议进行修改。如果皇帝说,好,就这样,那么样板房就做好了,会作为施工的参考。

相比烫印,沙盘模型只具有外观,而烫印尺寸精准,有黄色纸条标明长宽、与对应柱子的区别等,并可逐层拆开,解读内部结构。据周倩分析,这更类似如今的3D打印,而且比3D打印更便宜、更实用,能精准解读古建筑的分层模型,方便施工。

太和殿的历史小故事_太和殿故事_太和殿历史故事

建筑群样本(图片来自“太和殿”)。

遗憾的是,如今故宫博物院保存的浮雕样品已寥寥无几,仅有80余套。周倩说,据考证,第七代洋石雷曾患腿痛,用浮雕样品换药,导致故宫保存的浮雕样品数量相对较少。“浮雕样品是研究紫禁城建筑文化、建筑技艺、建筑历史的文字和图像资料。古代工匠都是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师徒相传,实物资料非常少,所以浮雕样品是一份珍贵的历史文物。”周倩说。

大厅地面铺的金色砖块,是如何起到空调的作用的?

与一般宫殿使用的方砖不同,太和殿的地面是用金砖铺成的,据说金砖可以充当空调,这是怎么做到的呢?

“虽然大家都知道金砖不是黄金打造的,但它却是价值连城的珍品。”周谦在《太和殿》一书中绘制了故宫金砖分布图,并为此查阅了大量资料。所谓金砖,是指明代以来紫禁城内用于室内地面铺装的砖块,特点是敲时声音清脆,破碎无孔,600年光亮如新。

太和殿故事_太和殿历史故事_太和殿的历史小故事

金砖(图片来自“太和殿”)。

金砖的产地是今天的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芦木御窑村。自明代起,皇帝指定​​烧制的地方就被称为御窑。从御窑中挑选出坯料,要经过30多道工序、一年半的时间才能烧成。然后专门从京杭大运河运到通州运河码头,再用骡车拉到故宫。太和殿的金砖共有4718块,它的烧制非常苛刻,一窑只能烧出几块金砖。金砖的材质很好,没有杂质,里面还有一些气孔,可以适当调节太和殿的湿度。另外,太和殿的墙砖主要来自山东临清,又称临清贡砖。 临清贡砖的特点是吸水性好,能在一定程度上调节室内的湿度。

太和殿屋顶上的瑞兽也值得关注。太和殿屋顶上有10只小兽,这也是故宫古建筑的一个特色。古建筑专家梁思成先生曾说,正是因为故宫古建筑屋顶上有许多小兽,这些建筑才变得生动活泼。

太和殿历史故事_太和殿故事_太和殿的历史小故事

瑞兽与脊瓦融为一体(图自《太和殿》)。

周倩介绍,小动物被放置在屋脊上。什么是屋脊?就是屋顶两个坡度的交汇处,交汇处的泥土很厚,瓦片贴上去就会下垂。为了防止瓦片下垂,古代工匠用钉子把瓦片固定在屋脊的泥土上。钉子暴露在空气中会生锈,于是聪明的古代工匠就在上面做成了动物造型。由于故宫宫殿中礼仪文化非常明显和突出,因此宫殿建筑通过屋脊上小动物的数量来凸显至高级别,一只小动物为最低级别,九只小动物为最高级别。太和殿小动物数量为10只,这在古代建筑中是独一无二的。

太和殿故事_太和殿历史故事_太和殿的历史小故事

固定脊瓦的钉子(图自“太和殿”)。

太和殿里还有哪些类似这样的设计?周倩说,同样的钉子装饰艺术,在故宫另外两个非常重要的地方也能找到:一是屋檐上的猫头瓦,猫头瓦上也有个“帽子”,起到保护椽子的作用;另一个就是门钉,门钉上面有“泡头”,防止生锈。

太和殿防震设计:以柔克刚,以小力达大效

太和殿是故宫中最宏伟、级别最高、规模最大的建筑,也是我国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宫殿建筑。那么,如此大规模的建筑,都做了怎样的防震设计呢?

周倩的博士论文题目是《中国古建筑榫卯结构抗震性能研究》。对于以太和殿为首的故宫古建筑做了哪些抗震设计的问题,周倩总结道,防震的中心思想是以柔克刚,以小力达大效。在故宫参观时,细心的人可以发现,太和殿的廊柱并没有插入地面。这是为什么呢?经过研究,周倩及其团队发现,如果将柱子插入地面,将带来两个严重的问题,第一是空气不流通,第二是容易折断。

“地震威力如此之大,钢筋水泥都能震断,木头怎么可能不碎呢?所以古代的工匠很聪明,把柱子做成了浮在石头上的。”周倩解释道,“我给大家讲一个简单的物理知识,比如说,有人打了我一拳,我站着不动,他的动能就转化成了我的内能,我就会受内伤——柱子的根部插入地面就是这种情况。如果他打了我,我拼命往回跑,那么他的动能就转化成了我的动能和我的内能。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动能越大,内能就越小。”

太和殿历史故事_太和殿的历史小故事_太和殿故事

燕尾榫接合(图自“太和殿”)。

以太和殿为代表的故宫内所有建筑,都是平悬于柱顶石上。地震发生时,地震的能量就转化成太和殿运动的动能和内能。“其内能表现为开裂、变形、扭曲,但又不断运动,使地震过后,又恢复到原来的位置。在总能量不变的情况下,古建筑的动能越大,内能就越小,因而损坏的可能性就越小。这就叫‘以柔克刚,以小力移大物’。”

2017年,英国狮子电视台找到周倩拍摄了一部纪录片节目,名叫《故宫的秘密2017》。他们将对世界各国的文化遗产进行抗震测试。“他们对意大利、法国等国家的文化遗产建筑进行抗震测试,发现这些建筑在6-7级的地震中就被摧毁了。他们问我:‘你们中国古建筑的抗震性怎么样?在地震作用下会倒塌吗?’于是我们就以故宫南侧三座建筑为模型,进行了抗震测试。世界历史上,已知的震级最高的地震是1960年智利发生的9.5级地震。我们做到了10.1级地震,模型竟然没有造成任何损坏。当时是没有想到的,外国人也为中国古建筑智慧而震惊和感叹。”周倩说,这体现了“以柔克刚”。

第二个防震设计体现在太和殿的榫卯连接上。周倩说,故宫里的古建筑都是用榫卯连接起来的。什么是榫卯?就是两个连接的部件,其中一个部件有凸出来的一端,叫榫头。另一个部件的顶端挖一个孔,叫榫眼,把榫头插入榫眼里,就形成榫卯连接。故宫里的古建筑几乎都是用榫卯连接起来的。地震发生时,榫头和榫眼不断受到挤压和转动,这样就消耗了地震的能量。

太和殿故事_太和殿历史故事_太和殿的历史小故事

榫头位于梁的末端,加工成凸起的部分(图自《太和殿》)。

另外,一般建筑均采用“直立柱架”形式,即柱子垂直于地面。这样,在地震或强风作用下,柱架容易变成“平行四边形”,不利于建筑本身的稳定。故宫所有建筑中,以太和殿为代表,最外层柱子的顶端均向内缩进,形成八字形,这种手法叫边脚。边角后的柱架一旦在地震力或强风作用下倾斜,就形成最简单的三角稳定体系,降低了建筑的重心和屋顶的高度,使建筑结构十分稳定。

撰稿人:安野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