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里的中国】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滋养土地创造璀璨文化

admin 2024-07-11 阅读:5

【教科书里的中国】

光明日报记者 方莉

它雄伟而又平缓,它流经的地区是绿色生态屏障、多彩经济区,它滋养的土地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不竭动力。

课本里的黄河

中国魂(中国画) 徐慧君

课本里的黄河

“浪淘沙”资料图(教材页)

它就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黄河像一条巨龙,劈开青藏山脉河流,穿过高原峡谷,流出壶口,跃过龙门,奔入三门峡峡谷,行程5464公里,流经9个省区,蜿蜒奔腾入海。

课本里的黄河

黄河入地春回大地(中国画)万丁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酒经》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中国古诗文赏析)这是诗人笔下的黄河,源高路长,如暴风雨般从天而降,向我们奔腾而来。古风吹过低浪,滚滚黄河水诉说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历程。

课本里的黄河

登鹳雀楼(书法) 罗三桂

远古时期,黄河流域气候温和,森林茂密,土地肥沃,我们的祖先选择在这里生息繁衍。从夏朝到北宋,3000多年来,黄河流域一直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许多朝代都在这里建都。黄河两岸留下了许多当时中国人民生产、生活、行军、战斗的痕迹。无数的“黄河故事”被载入史册,成为中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经典篇章。

课本里的黄河

黄河从天上来(油画)黄建南

“秦王遣使告赵王,欲与赵王讲和,在西河外渑池相会。”(司马迁《廉颇蔺相如传》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必修四册)战国末期,秦赵两国在黄河边的渑池相会。史学家司马迁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生动地讲述了廉颇背刺求情、蔺相如讲和的精彩故事。“遂在华山上筑城,在江边开池,筑城高百丈,临深不可测,固若金汤。”(贾谊《秦朝论》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必修三册)在秦始皇眼中,巍峨的华山和奔腾的黄河就是坚固的城防。 他“不实行仁义”,以暴政统治天下,西汉著名学者贾谊以此来分析秦朝的错误,总结秦朝迅速灭亡的历史教训,令人深思。

“我早晨离开父母,傍晚来到黄河边,没有听到父母的呼唤,却只听到黄河潺潺流水的声音。我早晨离开黄河,傍晚来到黑山,没有听到父母的呼唤,却只听到燕山胡骑的啁啾声。”(《木兰辞》教育部编七年级语文教材下册)黄河边,暮霭中,女战士木兰做好了黎明出征的准备,她对丈夫和妻子的爱情终于在战场上磨练成了钢铁。这个传奇故事被记录在北朝民歌中,流传千古。

黄河是中国古代朝代更替、战乱频仍的盛大背景,是历史长河中每一个鲜活的中国人的高光时刻。

千百年来,黄河养育了流域亿万人民,但也破坏了土地,危害了生命,给两岸人民带来了巨大的苦难。

“河内有饥荒,我就把人民迁往河东,把粮食迁往河内;河东有饥荒,我也一样。”(《我与国家的关系》,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必修课第3册)战国时期,梁惠王曾因饥荒而多次迁徙黄河沿岸的居民。

“据科学家分析,黄河变迁的原因有两点。一是秦朝以来,黄土高原气温转冷,暴雨集中,加之黄土本身结构疏松,易被侵蚀塌陷,加剧水土流失,大量泥沙流入黄河。二是人口的快速增长和无限制的开垦放牧,破坏了森林、草原和绿色植被,黄土高原失去了天然的保护层,水土流失严重。”(《黄河是怎样变迁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四年级语文,下册)

“屡淤屡决、屡迁屡迁”的黄河,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共决口泛滥1500多次,改道26次。从大禹治水到潘季勋“抑水攻沙”,从汉武帝“葫芦堵口”到康熙皇帝在宫柱上刻下“河事漕运”,千百年来,智慧的中国人民想尽一切办法,解决黄河枯流、决口的难题。

“黄河九曲万里沙,浪淘沙,风从天涯海角来。”(教育部编写的六年级语文教材上册刘禹锡《浪淘沙》)诗人刘禹锡的这首诗,生动地描述了黄河含沙量之高。的确,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流,每年携带16亿吨的沙石向东流去。

黄河平,天下平。“治理黄河,关键是控制泥沙,不能让泥沙随意流入黄河。新中国成立后,科学家设计了治理黄河的方案,认为黄土高原要坚持畜牧业、林业的经营方向,要保护好森林资源,尽快恢复失去的植被。”(《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四年级语文下册)

黄河是中国人民科学认识和治理大河的重要见证,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生动写照。

黄河九曲百弯,奔腾不息,塑造了中华民族亘古不变的民族性格,是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础。

“黄河远流长在白云间,孤城千仞,山高千尺。羌笛何怨杨柳,春风不到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教材)“大漠孤烟直上,长河落日圆。小关遇斥候,知督抚在燕然。”(王维《出塞使》教育部版,八年级语文教材)唐代诗歌意境开阔,黄河沿岸的北方风光一览无余,反映边疆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的“边塞诗”也随着诗人的反复吟咏而进入了黄金时代。

“日月落山间,黄河入海流。欲看千里之外,必登高一层。”(教育部二年级语文教材上册王之涣《登鹳雀楼》)这首唐代五言绝句,短短二十句,把千里压缩成短短的距离,用朴素的文字表达哲理,以厚重的梁木刻画出北方河山的壮丽风光和磅礴气势,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奋勇前进。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放眼长城内外,一片荒野,浩浩荡荡的江河失去了咆哮之声。群山舞动如银蛇,平原奔跑如蜡象,争天斗地。必是晴天,红衣白雪,分外妖娆。”(毛泽东《沁园春·雪》,教育部编写九年级语文教材上册)在北国雪景的包围中,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真情流露:“昔日的一切都已逝去,今朝的英雄还在后头。”这是何等的自信,何等的英雄气概啊!

如此崇高的情怀和志向,源自黄河所凝聚的强大精神力量。“黄河宽广宽厚,柔美而坚强;它不屈服,不屈从;不公平对待它,它呐喊,遇到强势它反抗;绝境求生,勇往直前。就像一个人历经磨难,才有了自己的个性;黄河在两岸的山峰和地下的岩石的推挤下,上下左右,锻造了自己的伟大品格。”(梁恒《壶口瀑布》,教育部编写的八年级语文教材下册)在中国人民心中,黄河不屈服,不屈从,勇往直前,体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自力更生、坚韧不拔的民族性格。

“啊,朋友们!黄河以它的豪迈气势出现在亚洲的平原上,表达出我们民族的精神:伟大、强盛!在这里,我们歌颂黄河。”(光未然,《黄河颂》,教育部编写七年级语文教材下册)在高山之巅,在黄河之畔,“伟大、强盛”的民族精神巍然屹立,激励着中华民族从胜利走向胜利。

河水70年不决口、20年不间断流、抵御了12次较大洪水……正是在民族精神的感召和支撑下,党领导人民掀开了黄河治理的新篇章,创造了黄河70年安全稳定的历史奇迹,实现了黄河由被动治理到主动治理的历史性转变。

黄河是祖国壮丽河山中的一抹亮点,是中国人民在民族精神感召下继续奋斗、不断进步的光明背景。

大河昼夜吟唱着慷慨的歌声。今天,黄河流域推进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蓝图已经绘就,“共护大河、协同推进大治理”的号角正在吹响。日夜奔向未来的黄河,必将成为一条继续造福人民的幸福之河!

光明日报(2019年10月20日第10版)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