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敬悬梁和苏秦刺股:古代名人的勤奋读书故事

admin 2024-07-10 阅读:2

悬梁刺股

东汉时期,有个叫孙敬的人,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轻的时候,勤奋​​好学,经常闭门独自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废寝忘食。他读的时间长了,很累,但是他也不休息,读的时间长了,就累得一直打瞌睡。他怕影响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殊的办法。古时候,男人留着长头发,他找来一根绳子,把一端牢牢地绑在房屋的房梁上。当他看书累了打瞌睡的时候,头一低,绳子就会拉扯他的头发,很疼的头皮,他又会立刻清醒过来,继续学习。

这就是孙敬吊梁的故事。

战国时期,有个叫苏秦的人,也是一个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轻的时候,因为学识浅薄,不受重视,所以在很多地方任职。回家之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看不起他。这对他是一个很大的刺激。于是他下定决心要好好学习。他经常学习到深夜,非常疲惫,经常打瞌睡,想睡觉。他也想出了一个办法,准备一个锥子,趁人打瞌睡的时候,用锥子去扎自己的大腿。这样,他突然感觉到疼痛,这才使他清醒过来,继续学习。这就是苏秦“扎大腿”的故事。

注:成语“悬梁刺股”出自孙敬、苏秦读书的故事,用来形容刻苦学习、勤奋学习的精神。他们的刻苦学习精神是好的,但他们刻苦学习的方式不值得效仿。

在墙上钻孔以窃取光线

西汉时期,有一位大文人名叫匡衡。他小时候非常喜爱读书,但是家里很穷,买不起蜡烛,他晚上没有办法看书,他常常为此发愁。一天晚上,匡衡无意中发现自家的墙上好像有一些光亮。他起床一看,原来是墙上有一个裂缝,邻居家的烛光从裂缝里透了进来。匡衡见状,马上就想出办法。他找来一把凿子,在墙的裂缝处凿了一个小洞。立刻,一道烛光照了过来,匡衡就借着这烛光认认真真地看书。此后的每个晚上,匡衡都会倚墙借着邻居家的烛光看书。因为从小就勤奋好学,匡衡后来成为了一位学识渊博的儒生。

“囊萤映雪”这个成语,是指晋朝的车胤,家境贫寒,没有钱买灯油,却想在夜晚读书,于是在夏夜捉一把萤火虫,当作灯来读书;“光胤”是指晋朝的孙康,在冬夜借雪映照的灯光读书。后来,“囊萤映雪”就被用来形容家境贫寒,刻苦读书。“这个成语出自《晋书.车胤传》,车胤……家境贫寒,常常取不到油,于是在夏季的几个月里,就做成一个袋子,装上几十只萤火虫,用来点亮书本。孙康家境贫寒,常常在雪中读书。”晋朝的车胤自幼好学,但因为家境贫寒,父亲不能给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维持生计,也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夜间读书。 为此,他只能把这段时间用来背诵诗歌。“一个夏天的傍晚,他在院子里背诵一篇文章,突然看见低空飞来许多萤火虫,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十分耀眼。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聚在一起,岂不是可以做一盏灯吗?于是,他就去找一个白绸袋子,捉了几十只萤火虫装在里面,扎紧袋子挂起来。虽然不是很亮,但勉强够看书用。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捉一把,当作灯。由于他勤奋好学,终于做了官,官位很高。”同朝的孙康也是如此,因为没有钱买灯油,晚上没法看书,只能早早睡觉。他觉得这样让时间白白流逝,实在可惜。 “一天夜里,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偏向窗户,发现从缝隙中透出一丝光亮,原来是大雪的反光,正好可以利用这光亮看书。于是他立即穿好衣服,拿出书本,走到外面。雪光映照在茫茫大地上,比屋内明亮多了。孙康不顾严寒,立即读书,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去,一边跑一边搓着手指。以后,每逢下雪的夜晚,他都不会错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这种刻苦学习的精神,促使他的知识突飞猛进,成为一个有学识的人。后来,他也做了一个大官。”

刘启烧芦苇读书。梁朝彭城人刘启“自幼父母双亡,家贫烛火难得,常买芦苇,折断为灯,焚烧为灯”,刻苦读书。

唐伯虎一心一意学习绘画。唐伯虎是明代著名的画家、文学家,年轻的时候就表现出了非凡的绘画天赋,唐伯虎拜倒在大画家沈周的弟子之中,自然而然地,他越学越刻苦,很快就掌握了画技,得到了沈周的高度评价。岂料,一向谦逊的唐伯虎因为沈周的夸奖,渐渐产生了自满情绪。沈周看见了,也记在了心里。有一次吃饭的时候,沈周让唐伯虎去开窗户,唐伯虎发现,手下的那扇窗户竟然是老师沈周的画。唐伯虎十分惭愧,从此一心一意学习绘画。

屈原在山洞里刻苦读书。小时候,屈原不顾长辈的反对,不管刮风下雨,严寒酷暑,都躲在山洞里偷偷读《诗经》。经过三年的时间,他读完了《诗经》305首诗,并从这些民歌民谣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终于成为一名伟大的诗人。

范仲淹把粥切成块。范仲淹从小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省吃俭用。最后他的勤奋好学感动了寺里的长老,长老们就送他去南都书院读书。范仲淹依然坚持简朴的生活方式,拒绝接受富家子弟的馈赠,以磨砺自己的意志。经过刻苦学习,他终于成为了一位大文学家。

名人爱读书的故事:屈原山洞里苦读

屈原小时候,不顾长辈的反对,不管风雨、严寒、冰冻,都躲在山洞里偷偷读《诗经》,经过三年的时间,他读完了《诗经》305首诗,从这些民歌民谣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终于成为一名伟大的诗人。

爱读书的名人故事:范仲淹切菜煮粥

范仲淹从小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省吃俭用。最后,他的勤奋好学感动了寺里的长老,长老们送他去南都书院读书。范仲淹依然坚持简朴的生活方式,拒绝接受富家子弟的馈赠,以磨砺自己的意志。经过刻苦学习,他终于成为了一位大文学家。

名人读书故事:欧阳修借阅经典书籍

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自幼才华横溢,但由于家境贫寒,家里没有钱买纸笔。为了让儿子学会写字,欧阳修的母亲郑氏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用芦苇草代替毛笔教他写字。欧阳修刻苦练习书法,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神童。这种刻苦学习的精神也影响了他的好友李耀甫,使他走上了求学之路。

名人读书故事:蒲松龄《草亭道问》

清代文学家蒲松龄曾在路边搭建草亭,记录过往行人讲述的故事,经过几十年的辛勤收集和耕耘,终于完成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划时代、光辉的巨著《聊斋志异》。

名人爱读书的故事:宋濂冒雪拜师

明代著名散文家、学者宋濂自幼好学,不仅学识渊博,而且文笔好,被明太祖朱元璋赞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宋濂喜爱读书,遇到不懂的地方总是问问题。这次为了弄明白一个问题,宋濂冒着风雪走了几十里路去请教不再收学生的孟吉老师,但老师不在家。宋濂并不灰心,几天后又去拜访老师,老师却不见踪影。由于天气寒冷,宋濂和同伴都被冻伤了,宋濂的脚趾也被冻伤了。宋濂第三次单独拜访时,掉进雪坑里,幸得救了。当宋濂在老师家门口差点晕倒时,老师被他的真诚感动了,耐心地解答了宋濂的问题。 后来宋濂为了寻求更多的知识,不畏艰辛,拜读了许多老师,最终成为了一位著名的散文家!

热爱读书的名人故事:牛顿

世界上有很多著名的科学家,他们都是出身贫寒,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他们都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顽强拼搏的,牛顿青年时期的境遇也让人很同情。

牛顿于1642年出生于英国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牛顿出生前不久,父亲去世。两岁时母亲改嫁。牛顿十四岁时,继父不幸去世。母亲回到家乡。牛顿被迫辍学回家帮母亲种田。母亲想培养他独立谋生,让他经营农产品生意。

一个勤奋好学的孩子离开他热爱的学校,会是多么的不舍啊!他哭过好几次,但是母亲始终没有回心转意。最后,他不得不违心地学做生意。每天早上,他和一个老仆人一起去十多里外的一个大镇上做生意。牛顿不太喜欢做生意,他把所有的事情都托付给了老仆人,自己偷偷地去了一个地方学习。

随着时间的推移,牛顿对做生意越来越厌恶,他喜欢的只是读书。后来,牛顿干脆不再去镇上做生意,让老仆人一个人去。由于担心家人发现,他每天都会和老仆人一起出去,中途停下来在篱笆下看书。每天下午老仆人回来,他们就一起回家。

就这样,日复一日,牛顿的篱笆下读书生活充满欢乐。有一天,他正兴致勃勃地在篱笆下看书,被路过的叔叔看见了。叔叔见状,非常生气,大声责骂他不务正业,抢走了牛顿的书。叔叔看到他正在看一本上面有各种记号的数学书,感动不已。叔叔抱住牛顿,激动地说:“孩子,就按照你的志向发展吧,读书才是你正确的路。”

回家后,叔叔极力劝说牛顿的母亲让牛顿放弃经商,回去上学,在叔叔的帮助下,牛顿如愿回到了学校。

名人读书故事:闻一多醉书

闻一多嗜书如命,读书读得醉醺醺的。他结婚那天,洞房张灯结彩,热闹非凡。一大早,亲朋好友都来祝贺。等到花轿快到的时候,人们还是找不到新郎,四处找了找,终于在书房里找到了他。他还穿着那身破旧的长袍,手里捧着一本书。难怪人们都说他不会读书,读书读得醉醺醺的。

爱读书的名人故事:华罗庚猜书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读书方法很独特。他拿到一本书,并不是打开就从头到尾读完,而是先思考一会儿,然后闭上眼睛冥想。他先猜一下书的版式,想通之后再打开书,如果作者的思路和他猜的一致,他就停止阅读。华罗庚的猜读法,不仅节省了阅读时间,还培养了他的思维和想象力,使他不至于成为书本的奴隶。

名人爱读书的故事:侯宝林抄书

相声语言大师侯宝林只读过小学三年,由于他勤奋好学,技艺炉火纯青,成为著名的语言专家。有一次,为了买到一本他想买的明代笑话书《雪兰》,他跑遍了北京所有的旧书摊都没买到。后来,他得知北京图书馆有这本书,便决定再抄一遍。当时正是冬天,他冒着风雪连续18天去图书馆抄书,终于抄完了一本十多万字的书。

名人爱读书的故事:张广厚吃书

数学家张广厚曾经看过一篇关于损失值的论文,觉得这对他的研究工作很有用,就反反复复地读了好一阵子。论文有二十多页,他反反复复看了半年多。因为翻阅频繁,白纸上留下了清晰的黑印。妻子开玩笑说,这不叫读书,是吃书。

名人爱读书的故事:高尔基拯救书籍

世界著名作家高尔基对书籍情有独钟,爱书如命。有一次,他的房间着火了,他第一时间拿起的就是书,没有考虑其他,为了救书,差点被烧死。他说:“书籍启迪我的智慧和心灵,让我在泥沼中站起来。如果没有书籍,我早就深陷泥沼,淹死在愚昧和庸俗之中。”

名人爱读书的故事:鲁迅嚼辣椒御寒

鲁迅先生自幼勤奋好学,少年时就读于江南水师学堂,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还给他颁发了金质奖章。他立即拿着它到南京鼓楼街头卖,然后买了几本书和一捆红辣椒。每当夜里天冷,他不忍心熬夜读书时,就摘一根辣椒放在嘴里嚼,直到辣得额头冒汗。他用这种方法驱寒,坚持学习。由于他刻苦学习,最终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爱读书的名人故事:董仲舒三年不进园

董仲舒读书勤奋,孜孜不倦。虽然他的书房后面有一个花园,但他却如此专心致志地读书,三年没有进花园看过。董仲舒的这种好学精神使他成为西汉著名的思想家。

名人爱读书的故事:匡衡凿墙偷光

西汉时期,有一位非常有学问的人,名叫匡衡。匡衡年少时,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便在邻居温不识家的墙上挖了一个洞,偷着蜡烛读书。最后,他把邻居温不识搬了家。在大家的帮助下,匡衡取得了学业上的成功。汉元帝时,匡衡经大夫车骑将军石高举荐,被任命为郎中,升任为郎中。

名人爱读书的故事:车隐夜与萤火虫一起读书

车隐,字吾子,金代南平(今湖北公安市)人。他家境贫寒,但读书刻苦。“因家贫,常得不到油,每到夏天,便用布袋装萤火虫数十只,点亮书本,昼夜读书。”车隐布袋取萤火虫读书的故事,成为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一段美丽佳话,激励了后世一代又一代的文人。

爱读书的名人故事:陈平忍辱负重,努力读书

陈平是西汉时期著名的宰相,他年少时家境贫寒,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遵从父命,为家争光,他不干活,在家读书。但是,他的大嫂却对他不宽容,为了消除兄嫂之间的矛盾,他屡遭屈辱,忍了下来。随着大嫂越来越暴躁,他终于忍受不了,离家出走,想要浪迹天涯。被哥哥抓到后,他阻止哥哥休嫂,受到了当地人的称赞。最后,一位老人来到他身边,免费收他为徒。他完成学业后,辅佐刘邦,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爱读书的名人故事:万斯同闭门苦读

万斯同,清初著名学者、史学家,曾参与我国重要史书《二十四史》的编撰。但万斯同年少时也是个顽皮的孩子,因为贪玩,万斯同在客人面前丢了面子,受到客人的批评。一怒之下,万斯同掀翻了客人的桌子,被父亲锁在书房里。万斯同从愤怒厌恶读书到闭门思索,受到《茶经》的启发,开始刻苦读书。一年多以后,万斯同在书房里读了很多书。父亲原谅了儿子,万斯同也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经过长时间的刻苦学习,万斯同终于成为一名精通历史、博览群书的著名学者,并参与了《二十四史》中《明史》的编撰。

15528 粉丝

1.悬梁刺股

吊梁故事,发生在楚国一个叫孙敬的智者身上。他到洛阳求学,为了刻苦读书,不被睡眠所扰,便将自己的头发束起,挂在梁上。如果读书读得累了,便闭上眼睛,低下头,挂在梁上的头发便会被拉扯,他便会痛苦地醒来。结果,他刻苦读书,取得了成就。

扎大腿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的苏秦身上。他从鬼谷子那里学到了结盟之术,学会之后,他去秦国游说,但他的提议被拒绝了。当他的路费用完时,他不得不回家,但家人却不理他。他感到羞愧和难过,于是他努力学习。当他累了睡着的时候,他就拿锥子戳一下腿,赶走睡意,然后继续努力学习。

后来他又出去游说诸侯,每次都有所成功,被授以六国的国玺,威风凛凛。

2. 与萤火虫一起读书

金代南平人车胤,自幼酷爱读书,好学不倦。但由于家境贫寒,没有钱买油来照明。时间久了,车胤觉得这样下去,很浪费宝贵的时间,必须想办法解决。一天晚上,他看到一群萤火虫在空中飞舞,他立刻想到,如果抓十几只萤火虫装进袋子里,不就可以利用它们发出的光来读书了吗?

从此,他每天晚上就着萤火虫的光看书,有时甚至看到天亮。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