蔺相如与廉颇:负荆请罪背后的国家大义与个人私仇

admin 2024-07-10 阅读:4

1. 请求原谅

赵国的蔺相如因“完璧归赵”有功,被封为上卿。廉颇一向不喜欢蔺相如,见他被封为上卿,立刻勃然大怒,说:“我若遇见相如,一定羞辱他!”

蔺相如得知此事后,极力躲避、容忍廉颇。蔺相如的随从以为他畏惧廉颇,蔺相如却说:“秦国之所以不敢攻赵,都是因为我和廉将军的缘故。我之所以容忍、屈服于廉将军,是因为我把国家危难放在第一位,个人仇怨放在第二位!”廉颇听闻此言,便放下老脸,脱下战袍,心甘情愿地背着刺来到蔺相如家门口“求情”。

2. 抱负

秦朝末年,有一个人叫陈涉,他是当时农民起义的领袖之一。陈涉小时候家里很穷,经常被人雇去耕田。有一天,他在休耕的时候,对社会的不公平感到越来越愤怒。

他对与他一起休息的人们说:“如果有一天我变得富有了,我一定不会忘记你们。”同伴们都笑他异想天开、做白日梦。他不禁叹息道:“唉,麻雀哪能懂得天鹅的远大志向啊!”

3. 自我推荐

毛遂是战国时期赵国平原君的臣子。秦国攻赵,平原君奉命出使楚国,毛遂自荐。平原君到了楚国,和楚王谈了一上午,都无果。毛遂出面说明利弊,楚王才同意派春申君带兵救赵。后来,“毛遂自荐”就被用来比喻自荐自己。

史记中的历史故事_史记故事中的故事_史记中的历史小故事

4. 破釜沉舟

秦朝末年,各地人民纷纷起义反抗秦朝的暴政。当时,三十万秦军包围了赵国的巨鹿,赵王连夜向楚怀王求援。项羽派当阳军和将军蒲将军率领两万人渡过漳水救援巨鹿。战争只取得了一些小胜利,陈余又来请求增援。

项羽率领全军渡过漳水,击沉了所有的船只,砸碎了所有的锅碗瓢盆,烧毁了所有的营房,只带了三天的干粮,向将士们表示誓死不退。部队到了前线,大败秦军,活捉了王离。涉间不肯投降楚军,自焚而死。此时楚军在诸侯中是最强的,前来救援巨鹿的诸侯们筑起了十几个营垒,却没有一个敢派兵出战。

楚军士卒十人一骑,士兵呐喊声震天动地,诸侯军无不战栗不已。项羽打败秦军后,召集诸侯将领,进入军门,全部跪下,双膝向前行走,无人敢抬头。从此项羽真正成为诸侯最高统帅,诸侯皆臣服于他。

5. 魏璜三绝

春秋时期的书籍主要用竹子制成,竹子被折断成竹条,称为“竹简”,用火烘干后用来书写。竹简有一定的长度和宽度,一简只能容纳一行字符,字符数从几十个到八九个不等。

一本书需要很多竹简,必须用结实的绳子或类似的东西捆在一起才能读。像《易经》这样的书当然是由很多竹简捆在一起而成的,所以它相当重。

孔子花了很大力气读了一遍《易经》,基本明白了它的内容。不久,他又读了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点。接着,他又读了第三遍,彻底领悟了它的精神实质。此后,他又无数次地阅读了《易经》,以便深入研究这本书,并向弟子们讲解。

孔子不断地阅读竹简,把竹简连在一起的皮带也磨损了好几次,只好换新的。即使读了这么多,孔子仍然谦虚地说:“如果我多活几年,我就能完全掌握《易经》的文本和精髓了。”

参考:百度百科-史记百篇

1. 请求原谅

廉颇听闻此事,便袒露身躯,背着荆棘,带着宾客来到相如门前谢罪。

战国时期,廉颇和蔺相如在赵国做官,蔺相如的功劳比廉颇大,所以官位也比廉颇高。廉颇不服气,多次辱骂蔺相如。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利益,不与廉颇争辩,始终让步。后来廉颇知道了,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感到羞愧,便赤裸上身,背着荆棘去找蔺相如,请罪,惩罚他的鲁莽。后来就用“负荆请罪”来表达主动向对方认错,请求惩罚。

2. 抱负

陈涉叹息道:“唉!燕雀哪能知鸿鹄之志呢?”——《史记·陈涉传》

秦朝末年,有一个人叫陈涉。陈涉年轻的时候,家里很穷,他被人雇去田里干活挣钱。有一天,他在休息的时候,对现在社会的不公平越来越气愤。他就对和他一起干活的人说:如果我有一天发财了,我一定不会忘记你们。同伴们都笑他做白日梦。他不禁叹息道:唉,麻雀哪能懂鸿鹄之志啊!后来,人们就用“鸿鹄之志”来比喻有远大的志向。

3. 自我推荐

毛遂的追随者中,有一个人叫毛遂,他向平原君夸耀自己。

毛遂是战国时期赵国平原君的臣子。秦国攻打赵国,平原君到楚国求援,毛遂主动要求随行。到了楚国,平原君和楚王谈了一上午,也没能谈成。这时毛遂挺身而出,向楚王说明利害,楚王当即答应派兵救赵。后来,“毛遂自荐”就被用来形容自告奋勇、自荐自己。

4. 破釜沉舟

项羽遂率众军渡江,击沉船只,打碎锅碗瓢盆,焚烧房屋,扣留三日粮食,表示将士们死无葬身之地。——《史记·项羽列传》

项羽率军渡江后,采取了一系列果断行动:沉没船只,砸碎炊锅,焚烧营盘,每个士兵只带三天的粮食,以表明他誓死战斗、不肯退却的决心。后来人们就用“烧船破釜”来形容不顾一切、一心一意战斗到底的决心。

5. 魏璜三绝

读《易经》,皮书破了三次。——《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晚年热衷于研究《易经》,他反复阅读《易经》,捆书的绳子多次因读得太断,后来便用“三断竹简”来形容读书的勤奋和刻苦。

6. 睡在稻草上,尝尝胆汁

越王勾践回国后,苦不堪言,忧心忡忡。他把一只胆囊放在自己的座位上,坐下或躺下时都要仰视胆囊,吃饭或喝水时也要尝尝胆囊的味道。——《史记·越王勾践传》

越王受尽酷刑和屈辱,才被吴王释放回国。他一心要报仇雪恨。为了激励自己,他晚上睡觉不盖被子,直接躺在柴床上,提醒自己国耻尚未报,不能贪图安逸;在房间里悬挂一粒苦胆,睡觉前送到嘴里尝一尝,提醒自己不要忘记被俘的痛苦和屈辱。后来,“卧薪尝胆”就被用来形容为了实现目标而努力工作、自我激励,激励自己努力奋斗。

7. 一言抵千言

毛先生到了楚国,就把赵国看得比九鼎、大吕还要重要。——《史记·平原君余卿列传》

毛先生一到楚国,就使赵国的名声比九鼎、大钟还要响亮。毛先生的口才比百万大军还要厉害。后来人们就用“一言九鼎”来形容言语的力量,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

8. 千言万语皆为真言

咸阳城门上悬挂千金,请诸侯、文人、宾客,凡能增删一字者,赏赐千金。——《史记·吕不韦传》

吕不韦让手下人把所见所闻记录下来,写了一本二十多万字的书。吕不韦觉得它把古往今来世间万物都记录得清清楚楚,就给它取名为《吕氏春秋》。他让人把一千金子挂在咸阳城门上,请各国文人雅士来访,凡能增删一字,就赏赐一千金子。后来就用“一字千金”来夸赞文字的精妙,是不可更改的,也指书法作品的珍贵。

9.三条规则

与长老的约定只有三条:杀人者死,伤人者罚,偷盗者罚。——《史记·高祖本纪》

长老乡亲们早已饱受秦朝严苛律法之苦,凡是私议者,一律处死。先入关者为王,如今与长老乡亲们商议,只立三条律法:杀人者处死,伤人者囚禁。其余律法一律废除,一切官民一律平等。后来,人们便以“三章律法”来指代设立简单条款,以供遵守。

10. 纸上谈兵

赵括自幼习兵法,论军事,自以为天下无人能与他相比。他曾与父亲奢论军事,奢不服他,但又不认为他好。奢的母亲问奢为什么,奢说:“兵家必死,奢却说得轻松。赵国若无奢为将,那就好了。若非奢为将,那赵军必败!”——《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赵括自幼研习兵法,对用兵有自己的想法,认为没有人比他更好,曾与父亲赵奢论兵,赵奢无法战胜他,但父亲不肯承认他有军事才能。

母亲问赵奢原因,赵奢说:“这是生死攸关的大事,赵括却把事情说得太简单了。不让赵括做将军还好,如果让他做将军,灭赵的就是赵括了。”后来,“纸上谈兵”就被用来形容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指空谈不能变成现实。

焚书坑儒、指鹿为马,都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抬山扛鼎、先发制人、火烧连天、鸿门宴、项庄舞剑、瞄准沛公、冠毛猴、霸王别姬、四面楚歌,都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全军覆没、三法在先、明修栈道暗闯陈仓、运筹帷幄、构筑居高临下,都出自《史记·高祖本纪》;卧薪尝胆、百鸟齐鸣收弓,都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游街示众、三简奇葩 出自《史记·孔子世家》;毛遂自荐、脱颖而出、誓死效忠、因人而为、一言既出自《史记·平原君传》;玉簪归赵、带刺求饶、毛骨悚然、结拜兄弟、贴柱弹琴、纸上谈兵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一言既出千金、奇货可居 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计谋终露锋芒、匕首露面 出自《史记·刺客列传》。

喜欢 不喜欢

“先发制人”一词出自《史记》

故事:

秦朝末年,全国各地人民纷纷起义,反抗暴政。其中,陈胜、吴广领导的起义声势尤其浩大。当时会稽郡守尹同也想趁机推翻秦朝,于是便把当时投靠吴国的项梁、项羽叔侄二人请来共商大事。

项梁和项羽在当地结交了许多名人和才子,再加上他们熟知兵法,所以深受当地百姓的尊敬。项梁对殷通说:现在各地叛军纷纷起来,正是灭秦的最佳时机。当然,谁先起兵,谁就能占得上风,所以要早点起兵。项梁看殷通胆小怕事,难以成大事,就让项羽杀了他,收服他的部下。他一面继续招兵买马,扩充军队,打起了灭秦的大旗。而项羽,就是后来历史上大名鼎鼎的西楚霸王。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