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是离地球最近的天体,同样明亮的月亮陪伴人类走过刀耕火种,走进深海星空。中秋之夜,抬头望月、边走边唱,是中国人的文艺,更是中国人的生活。2022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秋晚会,将用一轮明月,讲述长江文明瞭望塔中绵延五千年的故事。
人与世界和谐共存的故事
人类很早就观察月亮的盈亏、潮起潮落,发现了月亮的规律,发现了月亮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中国人以月亮为歌,寄托着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期盼。秋天的傍晚,在中央车站,可以看云雾缭绕的树影、雨打芭蕉叶、小荷花和蜻蜓,听着弦乐、琴声、舞蹈的优美清脆,欣赏到一曲绿水青山、白墙黛瓦的和谐交响曲。
金、石、丝、竹、革、木都是制作中国传统乐器的重要材料。中央电视台《秋日晚会》推出多首以“月亮”为主题的歌曲,根据节目呈现的主形象,将不同的乐器融入其中,用天籁之音吟唱大自然的美妙。
《念奴娇·中秋》中的笛声与烟斗,一个悠远,一个清澈,既有苏轼诗中天空的浩瀚、山川的如画,又有举杯邀月、不知何时的无拘无束之感。烟海茫茫中的一叶小舟、几丛树,用疏落的笔触绘出了“水晶宫中,一声笛断”的韵味。
年奴娇 中秋节
《把酒问月》以富有故事性和表现力的古筝独奏,伴随着背景鼓点的高低起伏,表现出李白对人与宇宙关系的反复追问“月亮何时出现在蓝天上?我把酒停了,现在就问。”
饮酒问月
“凌波舞”不仅是一种舞蹈,更是一门武术。乐师击鼓,舞者手撑纸伞,舞姿如剑。动静之间,花与玉飞舞,生动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力与美的融合。
凌波舞
雨打芭蕉叶、荷叶、蜻蜓,这些来自诗歌的经典意象在《游仙吟》和《今生有你的风景》中被重新演绎。科技赋能与艺术美学相互促进,在中秋月夜共同演绎出芭蕉叶下人舞、画中游的美好景象。
《你一生的风景》
关于人与社会的故事,对家庭、国家与世界的思考
以月亮为主题的中秋节,千百年来寄托着中国人对家乡的期盼与思念,每一个中国人心中的秋天思念,都包含着一个可以安家落户的家。
今年,中央电视台秋日晚会上,三位航天员在中国空间站度过了第一个“太空中秋节”,从太空的家给全球华人送去中秋祝福。这一份来自星海的秋思,让千百年来那首著名的仰望月亮的诗句有了新的解读。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秋晚会,分为《江上明月》《山河明月》《万年明月》三个篇章,借用苏州评弹的歌词,用三段评弹精彩演绎《春江花月夜》,琵琶、三弦,唱腔婉转优美,犹如团圆之夜的闲聊,充满生活的气息。即便在一曲终了、众人散去之后,余音依然萦绕。
《吉祥团圆》一曲三弦声,让人想起熟悉的北京民歌,而歌曲中提到的“请兔爷”也是台湾中秋节的传统。中华文明代代相传,但各有特色,在五千年历史中不断传承,历久弥新。
吉祥团圆
中国人敬月、拜月、追月、歌月,给月亮起了150多个绰号。但中秋节的明月,总是与家国情怀联系在一起。天人合一,万物和谐,和而不同,人心善良。明月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身份。
生命里的每则故事,都是关于月圆,关于人的团聚。
人类的情感总是相通的,聂鲁达面对着同一轮明月写下《如果你的眼睛不是月亮的颜色》,一千多年前中国诗人张若虚写下《此刻我们相见却不能相听,但愿月光照在你身上》,也借月亮表达了深深的爱与追寻。
《月圆花好月圆》的柔情蜜意,《再别朋友》的一路牵挂,《人间烟火亲情》,《银河系星星》的平凡却伟大的守护……爱人、朋友、亲人、陌生人,人与人之间的故事,就是生活。央视《秋日晚会》拾取了这些生活故事的片段,演绎出最朴素、最真实的情感。中秋之夜,期盼月圆人团圆,祝愿大家“不忘青春年华,不惧白发苍苍”。
《花月美人》
“别做我的知己”
五千年的故事正在绽放
“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绵延不绝、历久弥新,在长期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了中国人看待世界、社会、人生的独特价值体系、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
明月照海,世界共享这一刻。央视用一轮秋夜明月串联起古今中外的共同情感,把中华文明自古以来对世界、社会、人生的探索与思考,写成文字,融入舞台。从春节、元宵节到七夕、中秋,从《荣宝斋》到《中国诗画》,央视不断探索传统文化、传统产业的全新打开方式,绽放五千年历史语境的当代魅力。
编辑 | 大松鼠
结尾
先前的建议
本文经原本认证为原创,作者为媒体茶党,点击“阅读原文”或访问yuanben.io查询[3O2QE4J1]获取授权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