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小学生必知的成语故事:旗鼓相当的历史渊源

admin 2024-07-09 阅读:3

【#初三年级##3年级小学生10篇成语#】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累,每一个成语背后都有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智慧的结晶,其特点是寓意深刻、言简意赅、内容全面。以下是由®51测试网整理的《3年级小学生10篇成语》相关信息,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小学生三年级成语故事

不相上下:

西汉末年,王莽篡位,改国号为“新”,刘秀起兵反抗,势力不断壮大,后来称帝,建立了东汉王朝。

光武帝刘秀虽然建立了东汉政权,但是边远地区并没有完全统一,公孙述占据了四川地区,自己做了皇帝,卫骁在甘肃自称西州将军,但是卫骁和公孙述之间也有矛盾,双方争斗不断,所以刘秀为了孤立公孙述,就想拉拢卫骁。

有一次,刘秀听说魏翔击退了公孙述的进攻,便立即给魏翔写信,表示愿意和他友好相处,联合起来对付公孙述。信中说:“我现在忙于东征西战,实在没有实力攻打成都,和公孙述抗衡。而且我在西边的军事力量也很弱。如果公孙述攻入汉中,甚至骚扰长安,我希望得到魏翔大军的帮助。这样,我就能在西边战场上和公孙述平起平坐了。”后来,魏翔投降了刘秀,成了光武帝的将军。

后来,人们就用“旗鼓相当”来形容双方实力非常接近,难以分出高下。旗和鼓是古代军队行军、作战时用来传达指挥官命令的工具。

小学三年级成语故事

关键时刻:

韩愈,字退之,唐代南阳邓州人,是当时的大文学家。他主张文学可以传达真理,视复古为革命,以散文代替骈文,对当时和后世影响很大,所以被誉为八代文学复兴的功臣。他非常反对佛教。唐宪宗派使者迎佛骨入朝,他上表劝阻,得罪了皇帝,被贬为潮州刺史。在潮州,他遇见一位老和尚,老和尚聪明懂事,和韩愈相处得很好。韩愈在潮州朋友不多,和这位和尚来往甚密,所以外面的人都说韩愈也信佛。

他的朋友孟郊(季道)是当时的尚书,是最虔诚的佛教徒,也因得罪宪宗而被贬到冀州。到了冀州之后,他也听闻民间有传闻说韩愈皈依了佛教,他有些疑惑,因为他知道韩愈是最反对信仰的人,为此,他特意写了一封信去问韩愈。

韩愈收到孟继道的信函后,知道自己与僧人交往引起了误会,便立即回信向孟继道解释。而且韩愈批评当时的大臣们信奉佛教,不遵循儒家思想,盲目地用迷信来欺骗皇帝。他对皇帝疏远贤能者,导致儒家思想衰落,颇感愤慨。信中有言:“孔有千孔,乱中失其道,危如一毛,引动千斤……”

这是比喻情况已经达到极其危险的程度,就像一根头发绑在千斤重的物体上。如今,大多数人经常用这个短语来形容他们遇到的最危险的事情。

这句成语出自韩愈《尚书孟书》:“世间之患,犹如一根毛拔千斤,无穷无尽,终究会消失。”

3.小学生三年级成语故事

把鹿称为马:

秦二世时期,宰相赵高把持朝政,他怕一些大臣不接受他的决定,就想出了一个主意。一天,他上朝的时候,牵着一只梅花鹿来到二世面前,说:“大王,这是我送给您的一匹名马,它日行千里,夜行八百里。”二世笑着说:“宰相,这明明是鹿,您却说是马,您错了!”赵高说:“确实是马,为什么大王说是鹿呢?”二世很纳闷,就让大臣们评判。大家认为说真话会得罪宰相,说假话又怕欺骗大王,于是便默不作声。 这时,赵高盯着大臣们,指着那头鹿大声问道:“大家看看,它身体圆润,腿细,耳朵尖尖的,尾巴粗粗的,不是马又是什么?”大家都畏惧赵高的权势,知道非说句话不可,于是都说是马。赵高心里非常得意。二世皇帝很纳闷,明明是鹿,为什么大家都说是马?他觉得他疯了,从此以后,他越来越糊涂了。一切朝政,都完全被赵高掌控了。

赵高暗中杀掉说真话的人,并派人杀死二世皇帝,占领了整个朝廷,最终导致了秦朝的灭亡。

4.小学生三年级成语故事

太公钓鱼:

公元前11世纪,商朝大夫姜子牙已八十岁了。他见纣王暴虐不义,便弃官逃到西岐。他本想投降姬昌王,但又怕被人耻笑,便暂时隐居在渭水边的一个小村落里,等待机会。一天,他在渭水边钓鱼解闷。一个叫吴吉的樵夫扛着柴火路过,见姜子牙用直钩在水面三尺处钓鱼,钩上没有鱼饵,便问长辈叫什么名字。姜尚回答说:“我姓姜,名尚,字子牙,小字正雄。” 吴吉叹息一声说道:“诚然,有大志之人不必老,没有谋划之人只是空谈。像你这样愚昧之人自称正兄,实在不合适!”姜尚微微一笑:“我钓鱼取乐,不过是伺机而进。不过,要想钓个王侯,就得直来直去,不能走歪路!”吴吉说道:“你不像个王侯,倒像个活猴子。”说罢,便扛起柴火进城去了。不料吴吉进城时,不慎打死了守城门的士兵,惹来一场灾祸。恰巧,西伯姬昌路过,得知吴吉是个孝顺的儿子,家中有个老母亲无人照顾,便给了他十两黄金,命他回去安顿好母亲再来认罪。 母亲绝望,便带着吴吉去找姜尚求助,姜尚教吴吉这教那,从此吴吉就只在农村打工,再也没有进过城。

时光飞逝,又是春天。一天,西伯到渭水边打猎。突然听到有人唱歌:“天下无凤无麒麟,世间却腐败不堪。龙起云涌,虎生风起,人心不甘情不愿,寻觅一个贤人……”姬昌命人去找唱歌的人。见是乌姬,便大声喝道:“你竟敢骗我?你不来认罪,却在这里唱歌?”乌姬如实相告,说这首歌也是姜尚写的。姬昌相信姜尚一定是个贤人,便赦免了乌姬的死刑,命他带路到河边找姜尚。为了试探姬昌的诚意,姜尚不理会他,躲进了芦苇丛中。姬昌一心想找到一个贤人。 三天后,他任命吴季为武德将军,再次带路,并亲自率领数百名官员再次拜见姜尚,封他为太公。后来太公辅佐文王,跟随武王打败了纣王,建立了周朝。

5.小学生三年级成语故事

回报恩惠:

从前,有个年轻人骑马,天色已晚,还没找到客栈,正着急,碰上一个老农,便在马上大叫:“喂,老头子,这里有客栈吗?还有多远?”老农说:“你真没礼貌!”“五里地?”他想着不远,便鞭策马头向前奔去。跑了几十里地,也没见人。他越想越觉得不对劲,猛然回过神来,勒转马头,往回奔去。

见老农还在路边等着,他赶紧下马,诚恳的道歉:“老头子,请您原谅,刚才是我太失礼了。请您告诉我,客栈在哪儿?”老农笑着说:“小伙子,认错还不如改过,我不该让你白跑一趟,已经错过了客栈的路口。如果不介意的话,今晚你就到我家去住吧。”小伙子满脸欣喜和感激。

6.小学生三年级成语故事

更改标志:

“拔旗易旗”这个成语意思是:用比喻的方式代替某样东西。

这句成语出自《史记·淮阴侯传》。半夜时分,选出两千轻骑,各举一面红旗,在草丘上望着赵军,警告道:“赵军见我逃走,必空城追我。我若速入赵墙,必将赵旗拔下,竖起汉旗。”

韩信被刘邦任命为将军后,率领汉军攻下魏、代,在张耳的协助下,率领数万大军东行攻赵,赵王与将军陈余率领二十万大军在井陉城门口阻击韩信。

谋士李左俊建议陈欲霸出兵三万,从小道出发,出其不意地截住汉军的后勤装备和粮食;先锋到达井陉后,就不与汉军交战。这样,不到十天,便可取韩信、张耳的首级。

陈余是个文人,不喜欢用计谋,他认为韩信的军队只有几千人,走了几千里路,非常疲惫,可以直接进攻,所以没有采用李左军的计策。

韩信的部下得知这个消息,大喜,毫不犹豫地向东进发,直奔井陉。到了距井陉口三十里的地方,韩信命令部下休息。半夜时分,韩信挑选了两千名轻骑,让他们每人拿一面红旗,从一条小路走到井陉口后面的山上,躲在那里。韩信对他们说:“我再派一支军队去与赵军交战,装作战败的样子,这样,赵军一定会全力追击。你们趁机赶紧进入赵营,把赵军的旗帜拉下来,换上我汉军的红旗。”

韩信又派出一万大军,命令他们背水列阵,赵军见汉军如此布置,背水列阵是军事上最忌讳的,便都哈哈大笑,以为汉军断了自己的后路。

天亮时,韩信率领一万大军到了井陉关,赵军立刻打开营门迎接。打了一阵子后,韩信和张耳命令汉兵弃旗弃鼓,退到水边。汉兵退到水边阵地上,再也退无可退,只好拼死一搏。

这时,躲在山后的两千汉兵趁着赵营无人看守之时,迅速冲进赵营,迅速拔掉赵军军旗,换上汉军红旗。在水边作战的赵军,因为背水作战的汉军顽强抵抗,根本无法取胜。他们想回营,却见到处都是汉军红旗,以为赵王被汉兵俘虏了,军中顿时一片混乱,四处逃命。接着,汉军从两边夹击赵军,结果主将陈余被杀,赵王被活捉。

7.小学生三年级成语故事

百步穿杨:

解释:与成语“十全十美”意思相近,比喻射箭技术高超,也引申为功力极其高强。

秦国名将白起率兵攻魏,一个名叫苏厉的谋士得知后,急忙去见周王,警告他说:“魏国若被秦军占领,你们的处境就危险了。”原来,周王名义上是皇帝,实际上却没有管辖诸侯国的权力。如果魏国被秦国攻占,秦国就会更加强大,对周天子的威胁就会更大。周天子问苏厉该怎么办。苏厉建议周天子赶紧派人去劝说白起停止进攻,并给白起讲一个故事。苏厉介绍了一个应该讲给白起听的故事:楚国有个弓箭手,名叫养由基。此人年少时十分勇猛,精通射箭。当时还有个勇士名叫盘瓠,也擅长射箭。一天,两人在场上比试射箭,围观的人很多。 靶子设在五十步外,上面支着一块画着红心的木板。盘瓠拉弓搭箭,三箭直射靶心,引得围观的众人喝彩。盘瓠还得意地向养由基鞠躬行礼,请教他的意见。养由基四下看了看,说:“五十步外射靶心,太近了,靶子又太大,咱们就射一百步外的柳叶吧!”说罢,他指着一百步外的一棵柳树,叫人从树上摘一片叶子,涂成红色,当做靶子。然后拉弓射出,“嗖”的一声,箭链正中柳叶中心。在场的众人都惊呆了。 盘虎自知没有这么高超的本事,但他不相信养由基能每箭都射穿柳叶,于是他走到柳树下,选了三片柳叶,用颜色编号,让养由基按照编号顺序再射一次。养由基向前走几步,看清了编号,然后退到百步之外,拉弓搭箭,射出三支箭,“嗖”、“嗖”、“嗖”,分别射中了三片编号的柳叶。这一下,全场掌声雷动,盘虎心服口服。掌声中,养由基身边的一个人冷冷地说:“喂,只有他有百步之外的本事,你才教他射箭!”养由基怒气冲冲地转过身问:“你打算怎么教我射箭?” 那人平静地说道:“我来不是教你弯弓射箭,而是提醒你如何维护你的射箭名声。你有没有想过,一旦你力气用尽,一箭不中,你射箭从未失手的名声就会受到影响。一个真正擅长射箭的人,应该注意维护自己的名声!”养由基觉得很有道理,连声道谢。周天子派来的人,按照苏厉的介绍,把上述故事告诉了白起。白起听后,想着为了维护自己无敌的名声,不能轻易出战,于是借口生病不再攻打魏国。这个故事也衍生出另一个成语“十全十美”。

8.小学生三年级成语故事

出汗:

【解释】“浃”是湿透、大汗淋漓、脊背湿透的意思,就是浑身冒汗的意思,也有害怕极了、羞愧难当的意思。

【故事】汉朝大将霍光是汉武帝的亲信大臣,辅佐汉昭帝,八岁即位,权势很大。霍光身边有个手下叫杨昌,他为人谨慎稳重,很受霍光赏识,升任宰相,封为安平侯。其实杨昌懦弱无能,胆小怕事,根本不是当宰相的材料。公元前74年,年仅21岁的汉昭帝在未央宫去世。霍光和大臣们商议,选定汉武帝的孙子刘贺为继承人。谁知刘贺继位后,常常大吃大喝,歌舞纵横,乐此不疲。霍光听说后,忧心忡忡。 他与大将军张安世、大元帅田延年密商,计划废掉刘贺,另立明王。议定方案后,霍光便派田延年去告诉杨昌,让他们一起行动。杨昌一听,顿时吓得满头大汗,吓得魂不守舍,只能嘟囔着,不发表任何意见。杨昌的妻子是史官司马迁之女,胆子颇大,见丈夫犹豫不决,心里暗自担心。田延年正要换衣服走的时候,她上前劝说丈夫,说:“国事怎能犹豫不决?将军已作了决定,你也赶紧做决定,不然太难了。”杨昌在屋里来回踱步,怎么也拿不定主意。恰巧这时田延年回来了。 司马夫人避不开,只好干脆大大方方地拜见田延年,告诉他自己的丈夫愿意听从将军的命令。田延年听后,开心地告辞离开。田延年将此事报告给了霍光,霍光非常满意,立即安排杨昌带领大臣向太后呈上奏章。第二天,杨昌与大臣们拜见太后,说明了昌邑王不配继承皇位的理由。太后立即下诏废黜刘贺,拥立汉武帝曾孙刘询为皇帝,史称汉宣帝。

9.小学生三年级成语故事

过河拆桥:

解释:比喻达到一定的目标后,把帮助过自己的人踢走。

元朝大臣切日特木尔处事精明干练,善于决策。有一年他在浙江任职,省城恰逢科举考试,他亲眼目睹考试从政府到考生花费​​巨大,且难免有贪污腐败的情况发生。他暗下决心,等自己有权力了,一定要力促朝廷废除这一制度。后来,他升任中书平章正史,相当于副宰相,便上奏元顺帝,请求废除科举制度。中国科举制度自隋唐以来,已经实行了七百多年,废除是一件十分重大的事情,这在朝廷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伯颜大人表示支持,但反对者也不少。一位御史坚决反对废除科举制度,他要求元顺帝惩治切日特木尔。 不料顺帝虽然愚昧无知,却赞成废除科举制。因此,他不但不支持御史,还把他贬去其他地方当官。不久,他就命人起草了废除科举制的诏书,准备颁布。诏书还未颁布,地位比平章略低的宰相徐有王就出来反对废除科举制。他对伯颜说:“如果废除科举制,天下有才之人会怨恨的。”伯颜回答说:“如果继续实行科举制,天下贪污的人会增多。”徐有王反驳说:“没有实行科举制的时候,贪污的人不是很多吗?”伯颜讽刺地说:“我看进士中有用的人太少了,只有你这个宰相可以任用!” 许攸王不服气,列举了当时科举考试中得来的很多高官来反驳伯颜。伯颜当然不会改变他的观点,于是两人争论得很激烈。第二天,朝中文武百官都被召集到崇天门听皇帝颁布的废除科举制度的诏书。还特意通知许攸王站在班头上,用侮辱的语气听诏书。看来皇帝是故意想​​让这位对手更清楚地理解诏书。许攸王很不情愿,但又怕得罪皇帝,受到惩罚,只好跪在众官面前听诏书。听完诏书,众官回宫,许攸王一脸不高兴地低着头走了。 一位名叫普华的御史走到他面前,在他耳边低声说:“宰相,现在你才是过河拆桥的人。”他的意思是,你许灿正通过科举考试做了官,现在皇帝的废除科举制的诏书正在宣读中。你跪在最前面,仿佛你就是废除科举制的带头人,就像一个过桥又拆桥的人一样。许攸王听了又羞又气,加快了脚步要走。之后,他就借口生病,再也没有上过朝。

10.小学生三年级成语故事

心就像脸:

春秋时期,郑国君主子辟想任用尹何为大夫。当时许多人都认为尹何太年轻,又没有做过官,大家都怕他能力不够。可是子辟却不同意。他说:“他的诚实令人敬佩。我相信他不会令我失望的。现在正是他学习的好机会。”

子辟的另一个大臣子产平静地回答说:“培养年轻人是好事,但这样做会伤害年轻人。这就好比让一个不会用刀子的人去切肉,他会割伤自己的手。治理国家也是一样。如果尹和在正式成为医生之前能多学习一些知识,那么他在做事的时候就会井井有条。否则,就会给国家带来意想不到的损失。”

子皮听了子产的话,恍然大悟,说道:“你说的对,以后我每做大事,都要听取你的意见,以免犯下大错。”

哪知谦虚的子产却摇头说道:“人心就像外表一样,都是不一样的,我的意见只能作为参考!”

=推荐相关文件=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