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新时代新世界·年轻法律工作者】
光明日报记者 李春建
“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能说出多少组既是权利又是义务的事情呢?”
在武汉大学史馆举行的普法课堂上,武汉大学资助的中小学生端坐端正、精神饱满。武汉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彭超提出的很多问题简单易懂、与生活息息相关,但不具备相关知识的学生却无法回答。彭超深感肩负着在学生心中播撒法律种子的责任。
类似的场景,在武汉大学每年举办的国家宪法日主题活动中也不断上演,法制教育的对象,有时是来武汉大学进修学习的学生,有时是关心自身权益的街道社区居民。
很多像彭超一样的年轻人,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向不同的群体普及法律。警察、检察官、法官、学者、律师……他们来自不同的行业,但都对法治怀有信仰和信念。他们相信,“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普法的人,也可以成为普法的受益者”。
张宏杰在深圳市青少年警官学校进行法制教育。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日常工作的积累,为王天翼创作律政剧奠定了基础。
1.普法源于“斜杠青年”的热情
李坤伟律师意外成了网络红人,在网络世界里,网友们都称呼他为“法山叔叔”。
记录自己参与的案件,或者针对热点话题发表的法律意见,是李坤伟早年养成的习惯。2015年,他在社交平台创建了自己的账号,将记录的习惯从“纸质搬到了网络”。
起初,他只是分享,但没想到很多网友很热情,一直“催他更新”。2017年,在社交平台积累了两万多粉丝的李坤伟决定认真在网络上宣传法律知识,开始更频繁地解读法律条文、分享结合热点事件的法律观点。
“我是一个‘兴趣驱动’的人。”谈起一步步“转型”为法律博主的过程,李坤伟说,“热情是一把钥匙,它帮助我找到了自己擅长的东西,也帮助我打开了普法的大门。”
如果不是发自内心的热爱,很难想象像王天义这样一位工作繁忙的法律人,会把大量的额外精力投入到法制教育事业中。
北京市朝阳区检察院四处副处长、一级检察官王天翼也是一名法制影视剧编剧,2024年初,他参与编剧了国内首部聚焦“合法防卫”问题的法制电影《第二十条》。
王天翼从高中开始就对戏剧创作产生兴趣,进入职场后,办案、督办案件的经历丰富了他的创作内容。电影《第二十条》中,检察官在办理刑事案件时认定正当防卫的过程,就是从这份日常工作中得到启发。
王天翼十二年来一直用剧本传播法治文化、弘扬法治精神。他的剧本总是带着年轻人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跳跃的思路与严肃的法律规则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检察官与嫌疑人三天换人》这部剧是王天翼比较满意的作品之一。剧中,检察官与嫌疑人两位主角因一场意外而灵魂互换。在追求戏剧效果的同时,观众还能通过剧中嫌疑人的视角,感受到检察工作的跌宕起伏。
“其实,年轻检察官在普法工作中有很大优势:他们愿意尝试新鲜事物,愿意观察生活和工作,有勇气和干劲。”王天义说,身边还有不少年轻人和他一样热爱司法工作、热爱普法,在创作优质普法作品时,他们有激情、有灵感、有新意。
李坤伟参加公益普法活动。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彭超与学生们探讨生活中遇到的法律问题。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2. 不要错过任何普法机会
课堂上,彭超总会提醒学生:“普法是我们法律人始终应尽的责任,普及法律实践也是我们感知社会、感受法治、领悟法理的重要渠道。”在与学生的日常交往中,彭超不放过任何一个向学生普法的机会。
几个月前,彭超收到了一条求助信息。求助者是一名学生,他的奶奶在农村自家门前搭了一个小棚子,用来存放一些杂物。但没过多久,老太太就收到当地政府部门的通知,要求拆除棚子。面对突发状况,农村老太太不知所措,正在读法学院的孙女赶紧向老师咨询相关法律问题。
听完学生前因后果的解释,彭超意识到这是一次让学生在实践中学法的好机会。他随即用法治思维与学生展开辩论:第一,该自建棚是否在该户宅基地范围内?如果不在,棚子已经超出了该户宅基地范围,属于占用村公用土地。第二,该自建棚子是否是第一次?如果是,按照《行政处罚法》规定的“初犯不罚”,此次占地事件情节轻微,未损害公共利益,当事人及时改正,可以不予处罚。
在彭超的鼓励下,该学生及时与当地有关部门沟通,督促家人及时拆除棚子,很快收到了处罚决定撤销的回复。
“在这个过程中,法学院学生把自己所学的法律知识运用到了实践中,家人了解了相关法律法规,相关部门也感受到了全民法治意识的增强,这是一次一举多得的法制教育经历。”彭超说。
活跃在网络世界多年的李坤伟,善于发现网络空间的各类法律风险,并通过普法的方式提醒网民。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各类人工智能“换脸”手机应用大量涌现。用户可以把自己的脸“贴”到各类影视剧中的人物身上,并将“换脸”后的视频、照片在社交平台上传播——这一现象引起了李坤伟的关注。
“肖像权、版权一直是我比较关心的领域,有一次我点开市面上一款热门APP的用户协议,发现协议起草的有点夸张!”回忆起当时的情形,李坤伟语气有些激动,“我记得这款APP要求用户将自己的肖像权永久、不可撤销地授权给APP所属公司,而该公司也可以将上述肖像权再授权给第三方。用户在无形中将自己的肖像权交给了别人,这其实是APP对用户肖像权的过度索取,明显不合理。”
这些“换脸”APP的软件公司是否获得了影视剧二次创作的版权授权?是否获得了剧中角色演员肖像权的授权?对用户肖像权的获取是否超出了必要的限度?这些问题,普通网民是不会考虑的。李坤伟认为,作为一名懂法律的律师,“是时候出手了”。他在网络平台上对法律进行了解读,引发了人们的关注。
随后,该应用受到有关部门批评,应用商店评分也随之下降。“近年来,全社会越来越关注互联网数据合规问题,有关部门大力整治违法现象,各类涉及AI技术的应用也逐渐向合法合规的方向发展。”李坤伟说,“作为用户和当事人,我们需要保持敏感,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一个观点能在网络世界掀起不小的波澜,这让李坤伟深受启发,也让他“时刻保持警惕”。“网络是‘汪洋大海’,难免会有看不见的‘漩涡’。”李坤伟说,在网络上进行普法教育,要想不“翻船”,必须牢记两个原则:以事实为依据、依法办事。
公安干警走进校园,通过多种方式向学生普及国家安全相关法律法规知识。新华社
3 让冰冷的法律充满生命的气息
2018年,湖北省人大常委会与武汉大学联合成立了“湖北省地方立法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彭超作为立法基地研究员、秘书长,参与立法基地的成立以及立法研究、法规草案起草修改、立法论证评估、立法咨询建议等工作。
在立法调研论证过程中,彭超一次次走上街头,向社会公众和各类组织进行法律宣传教育,分析法律法规制定、修改、废止的理由,明确法律法规的含义,以及对生产生活可能产生的影响,征求意见和建议。
“面对不同的人群,传递的内容是不一样的,社区居民关心的是他们生活中的权益,对于政府职能部门工作人员,要多解释上位法的内涵和意义,让他们形成并不断增强法制意识,更加准确理解法律规范,更加严格遵守法律程序。”在彭超看来,法律是用来维护社会秩序的,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
“法律不是一套冰冷、僵硬的条文,而是一套有温度、有弹性、内容丰富的生活规范。让人们眼中冰冷、僵硬的法律充满日常生活的温暖感受,这就是法制教育工作的意义所在。”彭超说。
法治作品本身就很严肃,受众门槛很高,如何让人们更深刻地理解法治精神?“如果你写的、演的戏,观众不喜欢,说明法律人只是自我陶醉,没有达到普法的目的。”一次次写剧本,也让王天翼对普法工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一味地以低俗、离奇为卖点吸引眼球,也会与普法的初衷背道而驰。”
不树立高高在上的人设,不使用不切实际的手段,不使用浮夸的言辞。“最好的效果,就是让观众在欢笑和感动中,吸收、内化法治精神和普法内容,使之成为自己的常识和习惯,这才是最好的普法!”展望未来的作品,王天翼充满信心。
本期选题由金浩、陈慧娟支持
光明日报(2024年7月9日第16版)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