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如何消暑降温?他们的智慧超乎你的想象

admin 2024-07-09 阅读:6

唐代诗人王固在《苦暑》中写道:“祝融南来鞭火龙,火旗焚天烧红。正午太阳挂天不肯走,万国犹如入炉。”诗中描绘了一幅酷暑的景象:酷暑犹如火神祝融驾驭火龙,把天地都烧红了,烈日挂天不肯走,像火炉一样烘烤着世间万物。

古代没有风扇、空调、冰柜、冰箱,古人是如何避暑解暑的呢?据史料记载,古人发明的制冷器具、消暑方法、制作冰餐、冷饮的技艺,丝毫不逊于今天。

早在商周时期,古人已开始掘窖储冰,用于次年夏季降温降温。当时储冰的冷库叫“灵隐”,负责收储冰的官员叫“灵官”。《诗经·豳风·七月》云:“二日伐冰斩,三日存于灵隐。”意思是天寒地冻之时,从江河中采冰,存于冷库中。1976年,考古队在陕西宝鸡发现商周“灵隐”遗址:窖深5米余,四壁用青石砌成,距地3米余处筑有拱门,上覆夯土,与地面平行。 窖门下有石阶,窖底地面向一侧倾斜,最低处通向一口深井,用于排出融水。

据《唐六典》记载,古人对每个“灵隐”所储冰的数量和大小都有明确的规定:“年储冰千块,方三尺,厚一尺五寸。”按照古代尺寸计算重量,每块冰重达100多公斤,一座“灵隐”可储冰约100吨。

在无遮无挡、严寒刺骨的江面上采冰,是一项极其艰巨的工作。不仅需要挖冰,还得用人拉车推冰,把沉重的冰块运到冷库。《诗经·礼记》记载:“孝武帝大明六年五月,下旨设灵石储冰……灵石首领率领山猎户、车夫,到深山穷谷、干寒处采冰,储于灵隐。”在“深山穷谷、干寒处”的环境下,费尽心机采运出来的冰块,一直储藏到盛夏。当然,这是劳动人民看不到的,因为这是专供皇家贵族、官员、权贵享用的。

秦汉时期,权贵的宫殿、府邸内,都有凉厅、凉水亭等消暑之用。这是模仿农民用水车灌溉田地,将水蓄在高处,放出水来,带动水车转动扇叶,将水吹向冰块或竖流,瞬间降温,消暑,使室内清爽舒适。据说三国曹操还发明了消暑的“冰井台”,在室内挖一口深井,将冰块放入井中,盖严,井盖上钻一个洞,让凉气逸出,这才是真正的“空调”。

唐代《云林奇景》记载,御史霍先明在自己的住处挖了七口“冰井”,并用透明的井盖罩住。在炎热的夏天,“坐在其上,七井清凉,不觉酷热。”诗人刘禹锡在《刘王妃避暑水亭》一诗中这样描述冷水亭:“千竹碧荷红,水亭凉玉席空。琥珀杯红似漏酒,水晶帘明透透。赐一碗冰红相间的,一盘法食盖着绿笼,整日避暑,一遍遍照顾主人。”

虽然用冰降温的方法很多,但由于储存量有限,即使是皇家内廷、衙门、官邸也不一定能用得上。宋代《红楼梦》记载:“六月三伏天,皇帝下令翰林院在朝时提供冰雪。”在三伏天,皇帝命人带冰块给朝中大臣降温,是一种奖励和恩惠。明清两代,“赐冰”已成为京官的一种福利待遇。每逢暑假,朝廷都会发放“冰票”,官员们凭票领冰,带回衙门或官邸享用。清代《京师随史生录》记载,仅国子监每年暑假就“赐冰七块”。

炎热夏季有冰块可用,这启发了古人设计和制作许多冷藏保鲜工具以及消暑降温饮品。早在战国时期,就出现了青铜冰瓮,这是一种四足铜质方盒,有隔间,盖子厚重而严密。隔间内放置冰块,盒内放置饮料或食物。即使在炎热的夏季,人们也可以享用冰镇的冷饮和凉爽的食物。屈原在《招魂》一诗中写道:“碎渣饮冷酒更凉,酒上来后,有美酒相伴。”酒席摆开,冰镇的美酒很多,喝起来特别凉爽。

古人夏季消暑_古人在夏天如何降温_

战国时期的铜冰镜

到了唐宋时期,出现了一种升级版的“冰罐”,称为“柏木冰箱”。即用柏木制作的三层木箱,隔热保冷,上下两层密封,用来装冰块,中间一层用来装食物。当时人们发现硝石不仅能制火药,而且放在水中还能吸热甚至结冰。有人仿照“柏木冰箱”制成冰箱,称为“匦”,在密封层中装满硝石和水,用于降温。鲜货可保六七天。唐代从南方送荔枝给长安的杨贵妃,宋代从福建送鲜鱼给汴梁的仁宗皇帝。水果、鱼类千里迢迢的鲜活保鲜,都是用“匦”运输的。 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说:“平原县(山东)贡塘蟹,集于河间边境,年年进贡,凿成冰块……用毡子捆紧,拴在马匹上,奔赴京师。”山东的螃蟹作为朝廷的贡品,鲜活地卖到京师长安,每只螃蟹价值一百铜钱。

唐宋时期,民间开始有冰蓄冷之用。先挖深五六米的方形窖,在窖底燃起猛火,使窖壁坚固坚硬,以防坍塌渗水。然后架设檩椽,铺上一米多厚的芦苇或稻草保温,再用黄泥盖上屋顶。这种建筑材料和方法虽然简陋,但保温效果却丝毫不逊于官制的“灵隐”。

随着民建会修建的冷库,冰块在炎热的夏天走进了寻常百姓家,让那些有经济头脑的人看到了商机,制成了各式各样的冷饮,投放到市场上。烈日下的长安街上,商贩们用铁锹把碎冰刮出来,拌成“冷雪元子”、“冰汤酸梅”、“冷水青桃”等饮品,十分畅销。

宋代,市面上出现了一种叫“冰酥”的冷饮,由碎冰、果汁、牛奶等制成,看上去硬邦邦的,吃起来却软嫩、冰凉、香甜,奶香味十足。当时著名文学家杨万里曾有诗赞“冰酥”:“似脂似腻,初凝欲浮。盘底玉碎,口中雪化。”

元朝时期,马可·波罗来到中国,受到元朝开国元勋忽必烈的接见。忽必烈命令厨师制作“冰淇淋”来招待意大利使者。传闻马可·波罗回国时把“冰淇淋”的配方带在了身边,随后传到了伦敦,英国人对其进行了更新修改,才有了今天的“冰淇淋”……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