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昭君墓:两千多年历史,民族友好的象征,传说不断的圣地

admin 2024-07-08 阅读:4

昭君墓呈倒斗形,高约33米,底部面积约1.3万平方米,为汉代夯土所建,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汉墓之一。

早年,昭君墓附近没有任何建筑,它矗立在土默川平原上,十分显眼。从城南来到呼和浩特,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巍峨的昭君墓,它如今已成为呼和浩特的地标建筑。

昭君墓周围芳草萋萋,树木葱茏,远远望去,朦胧而富有诗意,故又称“绿色陵墓”;蒙古语称“铁木尔乌尔胡”,汉语意思为“铁堡垒”。

昭君出塞历史故事简单介绍_昭君出塞历史故事及意义_昭君出塞历史故事

王昭君为了民族友好远嫁他乡,受到人们的崇敬,她的美名流传后世,清陵也成为人们祭拜昭君的圣地。两千多年来,有关王昭君和王昭君陵的传说层出不穷。

王昭君,姓王,名嫱,字昭君。西晋时,因晋文帝司马昭忌讳“昭”字,将“昭”字改为“明”,故又称“明君”、“明妃”。西汉南郡秭归人,即今湖北兴山县。如今,在兴山县南郊宝坪村,尚存“昭君故里”遗迹,附近还有许多与昭君有关的遗迹,如昭君井、昭君台、珍珠池、昭君村、飞台山、梳妆台、望月楼、昭君亭、昭君广场等。昭君成长的地方宝坪,又称昭君村。

昭君出塞历史故事_昭君出塞历史故事及意义_昭君出塞历史故事简单介绍

昭君十七岁时,以良家千金的身份被选入宫中做“侍郎”。当时西汉与北方匈奴战乱频仍,百姓饱受战乱之苦,盼望和平。此时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因内乱两次南下向汉朝求助,受到礼遇,相助。平息内乱后,他第三次来到长安,觐见汉元帝,表达感激之情,向元帝提出娶汉族女子为妻。娶谁为妻好呢?犹豫不决之时,王昭君闻讯挺身而出,自愿出塞。远嫁异国他乡的匈奴部落,风俗语言不同,而且北方寒冷冰冻,没有房屋,要住毡帐,一切都和宫中没法比。 一个弱女子,没有过人的胆识和百倍的勇气,很难做出如此大胆的决定。王昭君是可敬的,是令人敬佩的。在跨越五千年的中国历史上,昭君下塞的故事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她下塞的故事流传了两千多年,并将流传千古。

永垂不朽的王昭君,永垂不朽的昭君墓。用现代著名史学家简伯赞的话说:“大青山脚下,只有一处历史遗迹永远不会被废弃,那就是素有青陵之称的昭君墓。因为在内蒙古人民心中,王昭君已经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符号,一个民族团结的象征;昭君墓不是坟墓,而是民族友谊的历史丰碑。”而且,它必将以崭新的面貌续写各民族团结进步的新篇章。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