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医神药广告泛滥,电商平台和社交平台成重灾区,消费者需警惕

admin 2024-07-07 阅读:2

“神医”、“神药”等广告在网络上泛滥,不仅让消费者花钱,还延误了病情的治疗,而且用谐音字代替“特效”、“治本”等禁忌字眼,扰乱了监管秩序,加大了对消费者的误导,同时也可能打击公众对互联网医疗快速发展的信心。

“包治百病”“一个疗程”“××后人医术高超”“成功率达99%以上”……据媒体报道,“神药”广告频频出现在一些电商平台、社交平台的医疗领域,从减肥到调节免疫,从缓解疲劳到改善睡眠,应有尽有。有的商家夸大治疗效果,甚至存在虚假宣传的缺失。很多人尤其是老年人轻信此类宣传,购买所谓的“神药”,导致金钱损失或延误治疗。医药电商直播、短视频成为老年人食品药品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的重灾区。 不久前,国家市场监管总局通报,2023年,全国市场监管部门查处“神医”“神药”广告违法案件9572起,罚没款1.25亿元。

有人把一些保健食品、药品,说成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公众对此耳熟能详。如今,又有人把这门生意转移到电商直播平台、社交平台上。这种让人“花钱、受罪、病更重”的涉医推广的违法电商行为,必须严厉打击。

医药违法案例_为进一步保障百姓餐桌_

从平台层面看,入驻审核、日常管理、投诉处理机制等方面存在薄弱环节。一方面,由于居民和商品数量庞大,交易量巨大,平台依赖算法审核,人工审核滞后,难免出现疏漏;另一方面,“三杯酒当头,壮士断腕”,部分平台对违法行为处罚力度不够,投诉处理敷衍了事,一定程度上纵容了违法者。从监管层面看,相关违法主体多而散,网络行为无法避免跨区域、跨行业的特点,各地监管执法基本遵循属地管理、“无投诉不查”原则,日常监管执法难以形成合力和震慑力。 从公众角度,“万一管用呢”的侥幸心理是主要原因,这与个人的科学素养、信息茧房等因素有关。

一年查处近万条“神药”广告,或许只是冰山一角。对此类乱象的整治刻不容缓,当务之急是加强对互联网领域医药宣传营销活动的源头管控。平台应在商家或主播准入、内容发布、日常检查等方面改进技术监控手段,争取事半功倍的管理效率,打破“快拿胡萝卜不洗泥巴”的惯性;地方监管部门应拥抱互联网思维,突破线下执法难以适应线上乱象的困境,让跨区域、跨部门的线上联治成为监管常态。

为此,去年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专门下发通知,部署严厉打击“神医”“神药”广告的铁腕行动,明确加大对违法广告主、经营者、发布者的打击力度;今年4月至11月,有关部门在全国组织开展民生领域广告监管专项行动,严厉查处以健康科普形式变相发布医疗、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广告的行为,严厉整顿未经审核发布相关广告等违法行为。

长远来看,保障药品安全、杜绝违法“隐患”,必须从事前责任的角度,对包括药品广告在内的特殊产品和服务的推广营销活动,建立健全可追溯责任的约束机制;必须完善互联网生态,建立网络世界千千万万个行业的行为准则,形成共识和公约,让违法行为在网络环境中失去生存空间。它就像一个生态鱼缸,只有“养水”工作到位,循环体系完善,水中的杂质才会越来越少,从而达到水清鱼美的效果。

互联网时代,一些线下违法行为借着网络幌子继续坑蒙拐骗,给监管带来新的挑战,希望监管释放更大效能,引导更多行业在借力互联网的同时,走上合法经营的光明之路。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