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登基伊始,雄才大略
汉初连年争战,人口减少,生产力不足。经文景之治休养生息后,中国的国力已达巅峰。汉武帝继位后,着力解决北方匈奴的威胁。他重用名将霍去病、卫青、李广等人,加上张骞的外交,令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迅即崛起。经三十年的经营,基本上解决了匈奴的威胁,中国俨然成为东亚霸主。
公元前二十八年,北匈奴杀中国使节。八年后,中国西域总督府副校尉陈汤利用西域各国的军队和囤在西域的汉军,对北匈奴发起攻击,终将北匈奴消灭。陈汤发兵的理由是:"明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如此气概,令后人汗颜。
二、功业斐然,毁誉参半
在中国历史书中,秦皇汉武经常相提并论。提到汉武帝,又离不开好大喜功的评价。客观而言,汉武帝是一个特出的人物,他的功业仍在历史上不断评判。不过,他所开创的局面,后人无法继续。
汉武帝平定南越,进兵朝鲜,加兵于西南夷,用张骞通西域,凡是中国传统威力能及之处,他都已到达或超过。而他八次攻匈奴,也已用尽人武部兵力。游牧民族与汉民族作战,因其全部为骑兵,战时无须动员,进攻或剽窃经常获得战果。汉武帝攻伐匈奴,正如御史成进所云,"从之如搏影"。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攻伐匈奴,虽是大胜,但如时人所说,"千里负担馈馕,率十余钟致一石"。以致出塞官私马14万匹,辎重不计,入塞不满3万。到武帝末年,兵革频动,民多买复,连下级军官军士级以下的人员都不容易凑数。
三、内政严苛,威势逼成
汉武帝的力量全靠中央集权和对外征伐支持。他治下之道不拾遗,乃是在严格捕盗法令下,一次株连几百人至近千人的威势下逼成。如此已半个世纪。一到他的政策发生困难,他的组织上的弱点也容易给人看穿。
在这时候发生继承问题,不仅汉武帝感到为难,他的臣下左右也在私下窃议自身祸福。迷信与误会,以及汉武帝父子性格之不同,再加以官僚间动辄人事僵化的趋向,只更助成其家庭悲剧。
四、早熟政治,经济薄弱
中国政治上的初期早熟,不待经济与法制的组织力量之展开。汉武帝登基之三年,即公元前138年,河水溢于平原,大饥,人相食的事实已出现于官方纪录。这表现着自然的力量无可推避,因治水与救荒,中国即须组织大帝国对付。武帝本纪内也常有忧水患忧灾荒的叙述。
北方绵亘两千多里的国防线与15英寸雨量线吻合。线之西北,经年雨量不及15英寸,无法经营农业,只是游牧民族出入之处,这威胁也强迫中国统一对付。汉武帝用卫青霍去病度幕(贯穿沙漠地带),不失为军事史上的壮举,只是他想消灭匈奴的希望却无法实现。兹后15英寸雨量线间两方的厮杀,还要继续约2000年,直到康熙帝以新式火炮打败噶尔丹迫他自杀,才解除了游牧民族骑兵的优势,可见得历史并非全是人为,后人叙及秦皇汉武更无法忽视天候地理因素之重要。
五、盖棺定论,功过参半
汉武帝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总共可以概括为两句话:正面:雄才大略;负面:有亡秦之过,无亡秦之失。
汉王朝是中国历史中的第二帝国,创生于农民起义。它的创业君主刘邦是一个出身草莽的人物。由于一种政治和阶级的包容性,他的集团具有较为宽泛的社会基础,乘动乱纷争之际,终于取得全国政权。但这个新皇朝几乎不具有法理和意识形态的任何正统性。因此这个帝国在开创之初就陷入了极端不稳定之中。
直到汉武帝的降生,这位被班固称为雄才大略的人物,才为这个皇朝开辟了崭新的局面,塑造了主流政治意识形态。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