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信网能历经百余日赢得科林电气控制权争夺战

admin 2024-07-06 阅读:7

(文/夏凤林 编辑/徐喆)成为欧洲杯“看家本领”的海信,再有大动作,海信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旗下青岛海信网络能源有限公司(下称“海信网络能源”)在持续百余天的科林电气(603050.SH)控制权“争夺战”中大获全胜。

6月28日,科林电气发布公告称,海信网络能源于5月28日发起要约收购,接受要约收购的股份总数为6,220.03万股,占公司总股份的22.82%。 收购完成后,海信网络能源持股比例将增至34.94%,持有公司44.51%的投票权。

至此,海信网络能源在与科林电气实际控制人、石家庄国资的控制权争夺战中胜出。公开资料显示,科林电气深耕输配电设备领域二十余年,目前拥有分布式光伏、储能电站、充电站等EPC(工程总承包)项目。这也意味着海信网络能源快速切入光伏储能领域。

众所周知,家电消费进入存量市场后,拓展第二增长曲线对于家电企业的重要性日益提升。有意思的是,从“白电巨头”格力、美的到“黑电王者”TCL、创维,这些企业均将目光投向了光伏行业。

然而,光伏行业在“高速”发展后却步入低迷期,在此背景下,这对于海信而言,是新的商机,还是转型的重大挑战,仍不得而知。

收购科林电气,进军新能源领域

回溯过去,海信网络能源与科林电气的控制权之争始于今年3月,由海信网络能源发起。

当时,海信韦伯能通过二级市场交易,买入科林电气的持股量达到4.97%,略低于5%的披露红线;随后,海信韦伯能又从科林电气创始股东、公司现任副董事长李彦如、总经理曲国旺手中收购了3.19%的股份和9.57%的投票权。

不久,海信网络能源又收购了前十大股东之外的另外5名小股东的股权,使其所持有的科林电气股权和投票权分别增至14.94%和24.51%。

为进一步控制科林电气,海信网络向上市公司股东发出了收购要约。

据科林电气5月13日公告,海信网络能源将斥资14.99亿元对其发出要约收购,若完成,海信网络能源将直接持有35%的股份及近45%的投票权,直接控制科林电气。

面对海信网络能源的猛烈进攻,科林电气董事长张成锁积极“迎战”。

张承锁凭借自身持股比例仅为11.07%的优势,联合高管股东签署共同行动协议,将自己的投票权比例提升至17.31%;同时拉拢早在2023年就潜伏在科林电气股东中的石家庄国投,后者通过持续的股份购买,将持股比例从2023年底的4.95%提升至5月23日的11.18%。

6月2日,石家庄国投集团再度向张承锁伸出援手,与以张承锁为首的科林电气4名高管正式签署一致行动协议,以表态。此后,石家庄国投集团等5方合计持股29.51%,高于海信网络24.51%的投票权比例。科林电气的实际控制人也由张承锁变更为石家庄国投集团。

形势逆转,海信可以继续发挥“变现能力”,通过二级市场增持。

截至6月26日要约收购到期,科林电气共有2753名股东提前接受要约,涉及股份6220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近23%。

本次要约收购完成后,海信网络能源共计持有上市公司股份9520.8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34.94%,同时持有李彦如、曲国旺委托持有的2607.99万股投票权,占公司总股本的9.57%,海信网络能源共计持有公司44.51%的投票权。

根据上交所上市规则,科林电气非公众股东持股比例不得超过75%方可满足上市条件。考虑现有股东持股结构,若要约收购成功,非公众股东持股比例最高将达到74.49%。

这也意味着,张承锁和石家庄国资没能阻挡海信的前进。

海信为何如此执着于控股科林电气?观察者网注意到,近年来,家电市场低迷,对于海信这样的家电企业来说,打造新的增长曲线尤为重要,而布局新能源产业链是其重点发展方向之一。

科林电气核心业务为提供智能电力系统解决方案,同时还涉足光伏、储能业务,近四年来公司在电网公司及光伏项目中标金额累计超过20亿元。

近年来,科林电气营收规模不断增长,净利润也稳步提升,2023年科林电气营收、净利润均破纪录,分别达到39亿元、3亿元。2024年一季度,科林电气营收同比增长43%至7.5亿元,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65%至6717万元。

相比之下,收购方海信互联网2023年的营收也不过6亿多元,利润也不过7000多万元。

从财务数据来看,海信此次的收购,颇有些“蛇吞象”的味道。

家电企业进军光伏行业

从行业来看,近年来,格力电器开始涉足动力电池、储能业务,美的也进入了新能源汽车领域,而海信在黑色电子领域的老对手TCL则借助中环股份大步进军光伏。

传统家电企业为何纷纷押注光伏赛道?业内分析人士认为,此举背后有内因,也有外因。从内部来看,由于近年来家电行业持续下滑,多数品类处于高度饱和状态,家电企业亟待寻找新的增长极。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4中国智能电视交互新趋势报告》显示,我国电视开机率从2016年的70%大幅下降至2022年的不足30%;伴随开机率下降的还有电视销量的下滑。奥维云网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彩电市场零售量为3142万台,同比下降13.6%,零售额同比下降2.3%,市场规模已连续四年下滑。洛图科技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电视市场品牌出货量将达到2.01亿台,同比下降1.6%,创下近十年新低。

同时,在失去房地产这个重要“拉动”后,业内人士认为,家电行业整体行情难以出现大逆转,家电企业若想突围,需要开拓国际市场,向非家电领域延伸。

从外部来看,随着国家“双碳”战略的实施,光伏行业任重道远,光伏赛道成为家电企业除家电业务之外的新增长点。根据国家能源局、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关于加快新能源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预计到2025年,国内新能源储能装机规模将增至30GW。

家电行业与户用光伏终端重叠,传统家电巨头多年来在C端用户群体积累了大量经验,其客群资源、服务网络、仓配网络布局从一线城市延伸至乡镇,形成天然的布局优势,这或将成为家电企业战略布局光伏领域的重要抓手。

然而,当家电企业转型进入太阳能储能市场时,不可避免地会面临一些行业挑战。

政策利好之下,资本纷纷涌入,迅速造就了一系列光伏行业传奇。产能的暴增也为当下光伏行业产能过剩埋下了伏笔。在当下疯狂的内部竞争中,光伏龙头企业纷纷选择出海。然而随着中国光伏产业在海外市场的优势越来越明显,海外关税壁垒也越来越高。内忧外患之下,光伏行业进入了漫漫长夜。

此外,更受家电企业青睐的户用光伏也面临消纳问题。户用光伏电站的收入来源于向电网售电,但电网承载能力有限,难以完全消化户用光伏电站的快速增长。从整个行业来看,2023年将是国内光伏装机的大年,户用光伏新增装机容量将达到43.48GW,同比增长72%。但电网消纳能力难以同步增长。

部分户用光伏重点省份电网承载能力接近饱和,2023年底多省能源局发布分布式光伏并网消纳困难预警,广东37个县、山东53个县分别限制分布式光伏接入空间,河南、辽宁、黑龙江等户用光伏装机量较大的省份也遭遇并网消纳困难。

光伏行业仍在洗牌,无论是现在的海信,还是早先进入的美的、TCL、创维、海尔、格力等,都势必迎来光伏领域新一轮的竞争,一切还需时间的检验。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