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全国83家博物馆被评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其中唯一的县级综合性博物馆是山东青州博物馆。
古代青州是《禹贡》记载的“九州”之一。“海岱卫青州”是指泰山以东至渤海的一片地区,远远超出了今天青州市的行政范围。三国时期,曹操将青州三十万黄巾残部改编为“青州兵”,成为一股无敌的力量。晋朝以后,青州范围开始缩小,如今是潍坊市管辖的一个县级市。
青州博物馆新馆
青州博物馆的前身益都县博物馆,始建于1959年,为清康熙年间文华殿进士冯溥的宗祠改建而成。新馆于2023年5月15日开馆,一年来接待观众140余万人次,馆藏文物5万余件,国家级珍贵文物3000余件。其中,东汉“益子孙”玉盘、明万历二十六年赵秉忠殿试卷、隆兴寺造像为其三件镇馆之宝。
一
1982年,青州市潭坊镇马家种子村,有人发现马路上有亮光在移动,细看之下,原来是一个小孩用绳子拖着一个银白色发光物体在街上跑来跑去。
走近一看,竟然是一块玉石!在阳光的照耀下,这块玉石看起来不像是普通的玉器,似乎价值不菲。于是路人就向博物馆举报了。
工作人员过来询问详情,原来马家中子村东边有一座古墓,墓内有很多砖块,附近的当地人盖房时喜欢来这里取砖。这块玉石是孩子父亲挖砖时发现的,由于不能当砖头用,就扔给孩子当玩具。
当工作人员到达收砖地点时,他们欲跳欲哭:兴奋是因为这座陵墓的墓葬封土和砖瓦都是东汉时期的特征,悲伤是因为陵墓遭到了毁坏。
即便如此,清理这座汉墓后,出土各类遗物298件,其中玉璧9件,除最珍贵的“夷子孙”蒲纹玉璧外,还有一件“微服”玉璧和7件普通玉璧及铜丝玉衣残片。
考古专家认为,这座墓葬应为东汉中晚期北海国王室成员墓葬。“夷子孙”玉璧为陪葬玉器,一般佩戴于死者的胸前、后背。因此,这枚玉璧应是放在墓主人的玉衣之上,或背下。
玉盘呈圆形,中间凸出一条脊,中间有一圈脊纹,外圈刻有一圈浅浮雕盘龙纹,内圈刻有158个蒲形乳头。凸出处上方雕有一双龙钮,出现在祥云之中。玉盘钮中央为隶书“宜子孙”三字。
古代帝王历来将玉视为国宝、传家之宝。西周有“供子孙永享”的记载,春秋有“宜家宜子孙”的记载,《诗经》有“宜子孙,气势磅礴”的诗句,汉代也有“宜子孙”的篆刻。
这块玉石虽然在村民眼中呈银白色,但其实是一块黑玉。黑玉在玉石中极为罕见。在我国现存的为数不多的黑玉中,这块“夷子孙”蒲纹玉璧无论从颜色还是光泽上看,都是上乘之作,是出土玉石中难得的精品。
目前,国内发现的带“夷子孙”字样的汉代玉璧仅三件,而青州博物馆所藏的这件玉璧是至今保存最完整、尺寸最大、品质最好、艺术价值最高的一件,出土后被小孩拖着在街上走动时,没有碰到砖石,也实属罕见和幸运。
二
1983年4月,青州市文物管理所副主任魏振生经常来郑木村,一位晒太阳的老人对他说:“你不收藏古董吗?我们村里赵焕斌有一件很值钱的古董,是状元稿。”
正木村确实出过一位真正的状元,就是明万历年间进士赵秉忠(1573-1626),后在礼部任职。魏振生找到赵秉忠的十三世孙赵焕斌,赵焕斌却告诉他,状元卷是朝廷要件,他怎敢随便带回家?就算带回家,十几代人的卷子也在战乱中遗失了。他让魏振生不要相信谣言。
魏振生调查了赵家其他成员,很多人都声称见过。再次问赵焕斌时,他改口说确实有,只是在破四旧时被烧毁了。魏振生一次又一次去赵焕斌家,却一次又一次失望而归。
刘备三次到草堂,魏振声则二十三次到赵家。第二十四次的时候,赵焕斌终于拿出一个米袋,从里面掏出一张纸,正是魏振声梦寐以求的赵秉忠的状元纸。赵焕斌告诉他,这张状元纸是他去关东时缝在旧皮衣里的,在破四旧时藏在头下的枕头里,能保存十几代,实属不易。
全高47.6厘米,每折宽14.1厘米,上折8.6厘米,下折3.3厘米,中间文字高35.7厘米。裱于三层宣纸上,前后封底全绢裱。第一折上方有“礼部知音”四字篆书方形印,最后一折缝处亦盖此印半方。
状元状元极其罕见,即使是晚于明代的清代状元状元也只收藏在故宫博物院,从来没有人见过明代状元状元。1983年7月,魏振声将状元状元带到了北京故宫博物院。虽然从绢本、宣纸、裱装、残损程度等来看,都像是明代物件,但要确定真伪,唯一的办法就是拿出明代礼部印章,与试卷上的印章比对。
比对成功,确认试卷上的印章正是几百年前盖的。故宫博物院出具的鉴定证书上写着:“这是目前我国发现的唯一一张明代科举试卷真迹,可以说是无价之宝。”
一号试卷部分
状元试卷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题主及其三代履历,按规定用毛笔仿宋体书写,共四折。第二部分为正文,为十五折册页,每折六行。题目为《问君政君心》,共二千四百六十字,用工整的小楷书写。试卷第一页右上角有红字“状元状元”六个大字,下方盖有楷书“密凤官方”四字长方形印章。
赵秉忠在殿试卷中,用中肯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并针对时弊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建议(可惜碰上了二十多年不上朝的万历皇帝)。
赵秉忠肖像
从隋唐科举兴起,到清末废科举,历朝历代状元多达七百余人,但留存至今的状元寥寥无几,战乱是其覆灭的主要原因。而且状元的卷宗属于国家机密,被封存在宫中,除了皇帝、高官或极少数人之外,其他人无权查阅。
赵秉忠的状元卷不仅能离开皇宫,还能代代相传,与他的地位不无关系。赵秉忠的父亲赵熙曾任礼部尚书,负责科举考试。或许,父子二人都在礼部任职多年,是赵家能保住状元卷的关键。至于赵秉忠冒着生命危险拿出状元卷的具体原因,现在也很难查明。
这至今仍是全国唯一一张明代状元试卷,如今正珍藏在青州博物馆等待更多的秘密被发现。
三
1996年10月,附近学校征用了青州博物馆南面的农田修建操场,在平整操场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些散落的石像残片。
这里可不是一般的地方,而是隆兴寺的遗址。南北朝时期,隆兴寺原是北海郡守刘善明的私家佛寺。北齐时期,这里只是一座规模不大的隆兴寺。到了唐宋时期,这里已经成为了中国的一个大型寺庙。不过宋金以后,这里逐渐衰落,到了明代,这里已不复存在。
经抢救性发掘,发现该藏经坑南北长8.7米、东西宽6.8米,内有石灰岩、汉白玉、花岗岩、陶器、铁器、木器、泥塑等造像400余尊,年代有北魏、东魏、北齐、隋唐、北宋之分,造像形态有规律,最大的像高320厘米,最小的仅20厘米。出土的造像年代有北魏永安二年(公元529年)至北宋天圣四年(公元1026年)之间。
三尊东魏贴金彩绘石像。通高310厘米,材质为石灰岩。佛像面部贴金,身着宽腰带袈裟。两侍从由两龙口吐出的长茎莲花和莲叶托起,三尊主像上方有八位飞天乐师呈弧形飞舞。此尊造像最薄处仅4厘米,最厚处达40厘米。
隆兴寺遗址出土造像数量之多,雕刻之精美,鎏金、彩绘保存完好,时间跨度之长,在中国佛教考古史上实属罕见。这一发现被列为当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首,也是中国20世纪百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
至于这些造像为何被埋入地下,此前的猜测是与历史上几次大规模的反佛运动有关。但从考古发掘等资料来看,应该是受到宋金战乱的影响:战乱毁坏寺庙之前,集中的佛像无处可存,只能按照佛像葬制的教规进行埋葬。
龙兴寺十尊造像中有九尊为北魏、东魏、北齐时期的佛像,形制主要有两种:一是北魏、东魏时期的背屏造像,是典型的北魏汉代背景下的“宽袖宽带”造像风格,同时又受到南朝文人服饰的影响。
东魏鎏金彩绘石菩萨像。高200厘米,圆形雕塑,材质为石灰岩。其形体匀称,体态修长,面容圆润慈祥,缺双臂,赤足立于莲台之上,被誉为“东方维纳斯”。
另一类是北齐时期的单件圆雕,数量较多,风格简练明快,与印度笈多艺术相似,被誉为“曹衣楚水”。
北齐镀金彩绘石佛像。残高64厘米,圆雕,石灰石。
隆兴寺造像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很多造像全身都是彩绘,而且这些彩绘都是直接在光滑的石面上绘制的。另外,大部分造像还保留着彩绘贴金工艺,这在以往的佛教艺术考古中是极为罕见的。雕塑与设色的结合巧妙,其装饰手法和艺术效果独树一帜。
北齐 石刻鎏金彩绘观世音菩萨像(局部)
相较于古希腊、罗马雕塑强烈的写实风格,中国古代雕塑与其最大的不同或许在于,中国古代雕塑更注重对精神世界的刻画。以龙兴寺造像为例,佛像的微笑不仅能表现出内心的愉悦,匀称挺拔的姿态也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所看重的典雅与风度。如今,龙兴寺造像大部分收藏于青州博物馆,仅有少量收藏于山东省博物馆,并在全国乃至海外巡回展出。
青州博物馆《青州的微笑——隆兴寺遗址出土佛教造像艺术》展厅
一个县级博物馆,却藏有如此多重量级珍宝和文物,也难怪青州博物馆被誉为“小大博物馆”:
它位于一个小县城内,收藏着大量文物。
文/程启玲 编辑李杰 图片来自青州博物馆官网
(下载红星新闻,举报有奖励!)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