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因为红色而来,白天带着孩子参观红色展览馆,顺着红军小道到红军亭寻找红军古村,欣赏红场上的文化浮雕,晚上吃农家饭,住河边特色民宿,听老人们讲述‘红军七仙女’的感人故事,感受到绿水青山与红色文化交相辉映的独特魅力。”1月18日,在参观完红军长征南阳展览馆后,一位学生家长告诉笔者。
全国首家村级长征红色文化陈列馆——红军长征南阳陈列馆,位于河南省南阳市桐柏县辛集乡磨沟村。陈列馆内容十分丰富,而“红军七仙女”史实记载则是该馆的“亮点”之一。
2021年,中国共产党将迎来建党100周年。牛年春节临近,随着桐柏革命根据地红色文化的持续兴起,桐柏“红军七仙女”故事发生地良庄村和附近的磨沟村也日渐热闹。在这个寒冷的冬季,很多旅游胜地人烟稀少,但这个偏僻的山村却因红色文化而“别有一番美”。
“红军七仙女”的故事在这里流传
桐柏县是红二十五军长征南阳的第一站,对于这位到达陕北接见党中央的“北上先锋”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1934年,中央军委指示红二十五军战略转移时,就把平汉铁路以西鄂豫边界的桐柏山区作为了最初的目标。这里山高林密,有利于开展游击战争,群众基础好,有利于革命斗争。发生在磨沟村并广为流传的人民群众照顾“红军七仙女”的故事,正是长征时期军民深厚感情的真实写照。
顺着蜿蜒的乡间小路,经过一番周折,作者终于到达了隐藏着“红军七仙女”红色故事的梁庄村。
这是桐柏山歇马岭下的一个隐秘小山村,据说当年只有一条崎岖的羊肠小道通向村里,密林蔽日,是打游击的好地方。在寨下庄村,村干部指着一处老院落说,这里是红军“七仙女”居住的地方。不过老房子已经倒塌,现在看到的房子是在原址上修建的。
走进这个农家院,看到一位老人在锯柴。“天冷了,准备点柴火保暖。”老人说道。村支书刘恒阳介绍,老人名叫刘和先。据说,他的父母和邻居刘惠章一家,都把红军“七仙女”当亲生女儿一样对待。乍一看,刘和先似乎只有七十多岁,但老人告诉笔者,他今年已经81岁了。虽然已是八十多岁的老人,但刘和先依然精力充沛,记忆力清晰,表达流利。说起红军“七仙女”的故事,老人仿佛展开了一幅历史画卷,缓缓打开了他的“话匣子”。
刘和先说,他听父亲刘会菊、母亲田家荣说,当时他家有三间茅草房,邻居刘会章家也是这样。7名女红军的军装都破烂不堪,鞋子是布鞋,也破得很厉害。由于行军速度快,她们的脚都肿起来了,脚底起了很多水泡。面对几名女兵想在这里短暂休息的请求,刘会菊夫妇、邻居刘会章及其儿子刘和云、儿媳刘定实等两家人都答应了。当时两家人都讳莫如深,连村民都不知道这两户人家住着女兵。
“当时我们家很穷,家里只有少量的红薯、小米、高粱,红军姑娘们吃这些家常饭菜吃得津津有味。”刘和先说,“她们在我家和刘主席家住了几天,看到几个姑娘的鞋子破烂不堪,我母亲担心她们行军打仗不方便,就没日没夜地忙着给女兵们缝鞋底、做布鞋。听说我父亲那时也穿着打了补丁的布鞋,每天下地干活,急需新鞋,但我父母商量后,决定先给女兵们做鞋子。”
一个星期后,鞋子做好了,七名女兵试穿后发现鞋子非常合脚,她们高兴极了。
七个女兵就要走了,虽然只是短暂停留,但刘会举和刘会章都觉得她们很可爱,正值壮年,为了给贫苦百姓打仗,不但衣食贫寒,还要露宿街头,而且随时都会遇到敌人,生命随时都会受到威胁,真是可爱的女孩啊!两家人真想把她们收为干女儿,给她们取名为“七仙女”,就是“下凡的仙女”的意思,这些都是山区民间流传下来的神话故事里的美丽女孩,两家人觉得用在她们身上特别合适。七个女兵也十分感激两家人,她们知道,一旦消息走漏出去,两家人后患无穷,甚至会丧命。虽然知道可能造成的后果,但两家人还是把她们当亲人一样对待,甚至比亲人还要亲。
“七仙女”们在“家”受到无微不至的照顾,离开“家”也得到尽可能的安排。考虑到女兵们在行军途中经常来不及吃饭、挨饿,刘院长还捐出了自己的馒头筐,连夜蒸了十几个大馒头,保证女兵们在路上不挨饿。
解决了鞋子和干粮问题后,他们还得考虑如何把七名女兵安全送出村子,赶上主力部队。有一名女兵因病身体十分虚弱,行走困难。刘主席赶紧腾出自己的面粉箱,找来几根木棍和绳子,特制了一个“轿子”给女兵坐。然后几个村民轮流抬着,在夜幕的掩护下,悄悄离开了村庄。
为了感谢刘会聚夫妇,七名女兵临走前送给刘会聚几块银元、一块钟、一些布和一个皮包。刘会聚和田家荣说自己什么都不要,但女兵们坚持要给,说这是部队纪律。
红军“七仙女”离开后,刘会举、刘会章的家人感到失落。他们经常回忆“七仙女”在这里生活的点滴,但却秘而不宣,不让外人知道。后来,不知怎么地消息泄露了出去,一伙国民党匪徒来到梁庄村追捕“七仙女”。由于保密工作做得好,匪徒们一无所获,却最终以“诬告陷害”的罪名杀害了不少村民。
1986年,一位红军后裔重走红军长征路线,专程来到寨下村了解相关故事。村民们虽然不知道“七仙女”的故事,但却讲述了很多红军经过梁庄村时军民关系的亲密。据村民说,当时很多红军战士为了不给村民添麻烦,都住在山坡上的密林里。战士们有的给村民打扫院子,有的给村民磨面粉、挑水,村里的妇女们每天背着筐子到村口的田里挖野菜,为的是给部队放哨,防止敌人偷袭。
布鞋、面盒、馒头篓,昔日桐柏山的“三件宝物”见证了一段红色历史,其中的故事令人动容。红军“七仙女”与桐柏老区人民的深厚感情,谱写了一曲军爱民、民拥军的壮丽乐章!
“红军七仙女”既是“女神”,又是“女汉子”
据有关史料记载,红二十五军出发长征后,前有敌人堵路,后有敌人追兵,情况极其凶险,参谋长怕女兵掉队遇到危险,就动员她们留下回家。
这支长征队2984人中,女战士仅7人:周东平、戴觉民、于国庆、田希兰、曾纪兰、张桂香、曹宗凯。
参谋长逐一找七名女兵谈话,给了她们每人8块银元,让她们回到苏区继续秘密活动。但七名女兵决心:哪怕死在前进的队伍里,也决不后退!七人最终留了下来,与部队一起行军,照顾伤病员。红25军战士也称她们为“七仙女”。
行军途中,“七仙女”们的鞋子磨破了,穿不上,只好用布条包住脚。布条层层磨破,脚底也磨破了,她们就把破布翻过来重新包起来。幸亏桐柏村民送了新布鞋,她们才得以好好行军、好好打仗。
在连续行军中,姐妹俩中年龄最小的是于国清,她有一双扁平足,走路十分吃力,经常落在队伍后面。每次落在后面,她就会放声大哭。长征胜利后,姐妹俩互相开玩笑说她“含着眼泪走完了长征”,她又放声大哭——这一次,她笑得都哭了。
红军在行军途中,每到一地,都要举行群众大会、演出歌剧来庆祝。这时,“七仙女”们就成了全军的明星,排练、演出热情高涨。《八月桂花开遍地》、《工农兵大团结》、《要想当兵就当红军兵》……歌声鼓舞着同志们,感动着群众。
就这样,“誓不回头”的“七仙女”们跟随红军,唱着红歌,走完了长征路。1935年9月15日,红二十五军终于抵达陕北延川永平镇,成为第一支到达陕北的长征队伍。
然而,“七仙女”中的曾纪兰、曹宗凯两位姑娘却未能到达目的地,在长征途中牺牲了。如今,桐柏乡亲们每每回忆起“七仙女”,都会情不自禁地流泪说:“这几个姑娘的命真苦啊!”
“红军七仙女精神”激励革命老区人民奋勇前进
值得骄傲的是,“七仙女”们的艰辛与磨难没有白费,她们为了革命事业不怕吃苦、不怕牺牲、顽强拼搏、勇敢坚强、勇往直前的精神,激励着桐柏旧区人民80多年来不畏艰难险阻,为追求幸福美好生活而不断前行。以磨沟村为例,这里贫困发生率曾高达46.66%;但现在,磨沟村所有农户都喝上了天然水;实现了水冲式厕所全覆盖,在全市率先完成村级污水无污染处理;磨沟村先后荣获国家森林村、河南省乡村旅游特色村、南阳市十佳美丽乡村等荣誉称号。
弘扬红军正能量、唱响生态主旋律,磨沟村正努力成为桐柏革命老区脱贫攻坚的代表和乡村发展的典范。无论是磨沟村、良庄村,甚至更远的村寨,桐柏老区人民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希望红军“七仙女”的家人能常回来看望,因为他们早已把“七仙女”视为形影不离的“亲人”……(杜福建 黄锦山)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