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茂名的生平事迹:游历神州、学习炼丹、隐居修炼、祈雨解旱灾

admin 2024-07-04 阅读:5

人生故事广播

编辑

潘茂明年轻时,酷爱游历,一心想看看华夏的繁华。西晋永嘉年间,他收拾行装,一路向东北出发。路过新都(今浙江淳安县)石室,遇见一位道士,与其下棋,便拜道士为师,学习炼丹养生之道。后来,郭道士进山,讲到南北分裂、不能统一的形势。潘茂明告别道士,带着行李来到东吴。在建康(今南京),潘茂明拜见茅山道士张玄彬,请教。学成归来,潘茂明游历岭南,路过高郡主山(今高州市东面的群山),见这里山势起伏,草木葱茏,远离尘嚣,便选择隐居修行。 后来,当地多次发生严重旱灾,潘茂明心系百姓,带领村民到龙湫岩祈雨,以解旱灾。

“早晨汲此山泉水,傍晚洗药于煎水中,采丹田之汁,煮白石髓,嚼瑶笋芽,食赤小叶之蕊,勤洗去俗,取精去糟粕。”潘茂明终于炼制出“大还丹”、“小还丹”等,并用此灵丹妙药为粤西地区百姓治病驱瘟。据说潘茂明还用沉香炼丹,至今民间仍流传着潘茂明炼丹之法。据说潘茂明在藁城西关山修行二十余年,白天上山采药,晚上修道炼丹。 “东坡焚火,西山观烟”的传说和“关山”之名均由此而来。潘茂明不仅是岭南道教的先驱,还和神农一样尝百草,一生行医救世,治病救人,深受当时百姓爱戴和朝廷推崇,为后世所传颂。

约1700年后,历史上没有关于潘茂明的完整生平资料,许多文献都是零星的记载。但权威的地方志记载,他是一个真实而鲜活的人物。他行医救世,炼药祛疫,驱除瘟疫疟疾,救民利生,传奇一生达八十余年。他的人格魅力、高超的医术和道教文化影响了后世,使他成为粤西地区一位传奇人物。[4]

历史文献广播

编辑

关于潘茂明最早的古籍记载,是在唐代。《四库全书》《北胡录》记载:“其至高凉,止于青山镇。……一年后,自盘州归来,路过仙圩。”晚唐学者崔桂丛在《仙圩》题记中写道:“潘茂明烧丹之处,南人谓之‘圩’,今三日一市。”所谓“圩”,即岭南市集之名。

盘州仙圩,因炼丹道士盘茂而得名。唐昭宗年间广州司马刘询所著《灵表录义》一书,可能最早将盘茂与盘州名称联系起来。现存版本为鲁迅所编,内容为:“盘州,昔有道士盘茂在此升天,县名以之。”

北宋灵州刺史乐适撰有《太平寰宇记》,是一部全国性地理通志,他引用《灵表录》说:“据《灵表记》载:盘州,因道士盘茂升天而得名。”《太平寰宇记》:“唐武德四年,平定灵表,县置南当州,后改盘州,县仍改茂名,以道士盘茂名而得名。”南宋王祥之撰有《禹地纪胜》,是一部南宋中期地理通志,记载了茂名县名的史实——茂名县:在州西南15里。 《图经》载:县地原在西瓯、骆越,秦时属桂林郡,汉时属合浦郡。

金代道士盘茂姑在东山采药炼丹,在西山升天。镇南将军冯祐请求在两山之间筑城,于是盘州、茂名县都以道士之名建城。金代永嘉年间遇道士下棋的故事见于宋代《禹地纪胜》。唐宋古籍中开始出现的“盘茂”和“盘茂姑”均指“盘茂名”。

明清时期的古籍文献中,关于潘茂名的记载颇多,明嘉靖年间的《广东通志》载茂岭“因潘茂在此炼丹而得名”,明代《一统名胜志》和《县名说》均沿用此说。

清代阮元主编的《广东通志》、明万历年间曹志禹等纂修的《高州府志》、清代《光绪重修茂名县志》等均有潘茂名的记载。

清初,潘茂明被纳入中华神仙体系,《历代神仙故事》中也有潘茂明的记载。

清光绪年间,广西河池巡抚谭应祥组织人编撰了《全盘仙书》,系统地介绍了潘茂明的情况,记载了潘茂明在新都、建康读书,以及在茅山拜师张玄彬求教等情况,《茂名县志·人物传》和《茂名县志稿》均有记载。

潘茂明故事插图

宋代国学著作《太平寰宇记》(灵州知州乐师撰)记载:“潘茂明炼丹所用水,味极香美,冲茶别于他水,高力士上书朝廷,将此水取回朝廷。”

明万历年间,曹植禹等编纂的《高州府志》记载:“金永嘉年间,有一人名叫潘茂名,进山中遇一道士下棋,立在一旁观望,久之,道士问:‘汝亦知此事?’答:‘入则如蛇洞,出则如雁群。’”

道士赞同他的理论,说:“你顶骨通命门,命轮明如日月,脑血不减,心影不偏,修炼便可轻松升天。”便将黄精的丹方传给他,他便在东山炼丹升天了。”

《广东通志》(清代阮元督修)中就有仙人潘茂明的记载。

高州的挂榜岭又称茂岭,这里还有潘茂明的遗迹。清乾隆《高州府志》记载:“相传潘茂明在此炼丹,草木葱茏,四季不凋。”

清代《修茂名县志》卷七图下记载:“茂名盘州人潘氏,永嘉年间,入山与二道士下棋……”

清光绪年间,广西河池知府谭应祥组织人编纂了《盘县全书》,该书约两万字,比较系统地介绍了潘茂明的有关情况,现国内仅存残本一本。

《茂名县志·人物传》记载:“潘茂名,县内潘坡村人,金永嘉末年(公元310年前后)隐居,生卒年月,无人知晓。”

《茂名县志稿》(民国编纂)载:“潘茂名,县内潘坡村人,金代永嘉末年为隐士。”

《高州府志》和《茂名县志》均有《观山思盘》诗。[1]

《潘茂明研究与评论》是我国第一本全面研究潘茂明历史文化的专著,由廖俊主编,[3]经济日报出版社出版,全国发行。该书图文并茂,资料翔实,研究科学,填补了我国对潘茂明全面研究的空白。[3]

文物遗迹报告

编辑

大部分在高州市、电白区、茂名高新区,也有少量在惠州市罗浮山、浙江省淳安县、江苏省句容市、南京市、广西省桂林市、北流市。西山、东山、盘仙坡、关山寺建筑群、司前井、老院、金鱼井、圣真寺、玉泉寺、盘仙堂、吕祖堂、盘仙阁、盘仙寺、盘仙庙、石舫等遗址在高州市。根子朝士庙、崖盘村(盘坡村)在根子镇,灯心堂朝士庙、浮山石舫在下东镇。为纪念潘茂明弟子林真人而建的禹贡山庙,现已在茂名高新区改建为潘茂明纪念公园。

南宋广西转运使朱希言曾向副宰相洪迈赠送两块茂名县产的玉屏风,相传是潘茂明炼丹时留下的仙药结成的,《方语生览》称其为树石屏风。洪迈的《高州石屏风录》刻于桂林漓江龙隐岩上。潘茂明长期离家修行的“新都石室”,很可能位于江苏句容淳安县梓潼镇隐山。相传潘茂明与葛洪讨论炼丹的清濯园、洗药池、炼丹炉等位于惠州罗浮山。东晋咸康年间,葛洪曾任岱娄县令。 潘茂明与他一起在岱楼洞炼丹的地点,位于广西北流市。

我市盘茂名遗址主要保存完好,盘仙庙紧邻高州仙台庙,保护完好;司前井水清澈,有围墙、栅栏门。

根子朝师庙是上世纪90年代在潘茂明故居旧址上重建的。老院、金鱼井、圣真寺等已不复存在,只剩下一片废墟。盘仙坡如今已是闹市,关山书法石碑埋在土中。长坡镇龙湫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遭爆破破坏,洞窟坍塌,没有留下任何文物古迹。

仙观盘仙像

粤西地区道教遗迹较多,有与潘茂明有关的诗歌、地名、建筑、遗址、遗物、遗迹等。[1]

明万历年间,高州知府张邦义曾有诗赞颂潘茂名《潘坡丹灶》:此地风光如东郊,溪山可谓可夸。偶来问风土人情,何必寻仙人。洞天千尺老,炉蒸五尺云。至今流水上有时可见桃花。“潘坡丹灶”为高州古八景之一。

圣真观是高州关山最早的道教建筑。据《关山古迹补遗》载:“藩镇陶正忠重修关山寺序:关山在高县西半里,相传金代潘安在此升天,原有圣真观,故名。明万历初年,寺院废。”

关山寺为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高州知府张邦义在圣真寺旧址上修建,供奉盘仙像,故又名仙山。1985年,关山寺被拆除,在原址新建仿古建筑。

玉泉寺(含盘仙殿、吕祖殿)始建于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钦差大臣马树新撰文考证,为灵溪道毛大斋首创,雍正十年(1732年)落成。吕祖殿落成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盘仙殿供奉潘茂明,吕祖殿供奉吕洞宾。遗址尚在。

浮山岭朝世庙

盘仙庙,据清嘉庆年间《茂名县志》载,位于高州城内仙台寺东侧,相传潘茂明曾在此炼丹,为明成化元年(1465年)知府孔镛所建。有仙人坡、仙人亭之记载,为明崇祯元年(1628年)茂名知县徐学绍所建。崇祯十年(1637年),高州知府姚继顺扩建了仙人亭,将其辟为坡。

亭子已坍塌,后来在原址上修建了盘仙观,观内有回廊与仙台观相连,现为高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河北兖州人、清代雷州尉潘拱辰有《游山赏盘仙》诗:“闲来与海鸥暗立盟约,偶携雕弓走岩边。松梢上可见鹤巢,江心渔舟晚烟。山人故去花当落。古刹雨来将重生,道教祖师何时相见?云峰招手西城。”

相传石船为潘茂明取去,得道成仙后弃之不用。明万历年间《高州府志》记载:“千余年后,孔永来镇守高凉”,在笔架山上遇见了仙人潘茂明,并建了盘仙阁记奇事。他还撰有《石船丹灶》:“相传朱砂能永驻青春,仙人为何不长住人间?石船年年青苔,朱砂炉日日封在云中。亭台已成岁月,人间还是旧时河山。来问长寿秘诀,辽鹤何时归来海。” 清初“岭南三大家”之一的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记载:“高州盘仙坡有一石舟,中部泥泞,两头微凸,形似莲叶,长八尺半,宽四尺。云麓洞中又有一石竿,长约二尺。”相传是真人潘茂明的遗物。他曾写《石舟铭》云:“大成者食石,化刚为柔。大成者乘石,化沉为浮。风驾神灵,水使魂魄游荡。一瓣莲瓣浮如舟。虚无的渣滓为你永留。” 屈大均还作《后高粱曲》颂扬潘神仙的石船,“不见仙人驾石船,剑江秋水连天”。

石杆断了三千尺长,去蓬莱的路又那么遥远,心里难受。”石舟经过多年的风雨,渐渐变质了,后来被当地苗圃埋在地下,在修建新楼房时才挖出来打碎。

现仅存残片,长约二尺,宽约一尺余,置于冼夫人庙门前。历代文人骚客多有诗文咏唱,明代郑辅懿有诗云:“仙人鸡犬皆失,炉空却火灭。”

何处寻觅那永恒灵魂的踪迹?淡烟野草,暗暗孤村。短桨孤帆,遥遥无期。盘仙问蓬莱何处去?”

司前井位于高州东部,相传潘茂明炼丹时,对炼丹用水十分讲究,所用水为龙泉清水。潘茂明在药园(今高州东门附近)凿井炼丹。潘茂明死后,这口古井得以保留,后人称之为“司前井”。

盘仙庙位于高州市南关街道小关山,建于2004年,为明清风格的仿古四合院建筑,占地面积800余平方米,北靠青山,临剑江,隔江与大关山相望,环抱瀛洲岛。建筑宏伟庄严。

门楼古朴典雅,匾额上镌刻“盘仙寺”三个大字及浮雕图案。两根柱子上的楹联气势磅礴,“静倚榜山,灵光连北斗;清雅朝涧水,道气贯瀛台千秋”。天窗正中为盘仙池,盘仙骑鹤在此祈福。殿前两根柱子上雕刻着双龙戏珠。

殿宇宏伟,通梁结构。主殿内供奉三清尊像,两配殿供奉盘仙、仙太尊像。主殿四壁雕刻着六十岁太师的形象,栩栩如生。主殿与门楼之间两侧有回廊,仿古建筑。盘仙宫是粤西地区颇具影响的道教宫观。

超师寺位于浮山半山腰,与浮山上仙台寺相邻。寺院占地面积200余平方米,是在潘茂明故居旧址上修建的纪念性建筑,相传是潘茂明修行佛法的地方。[1]

文化思想报告

编辑

潘茂明早年为道教丹定派信徒。丹定派又称“金丹道派”。丹定派是道教炼丹派的总称,最早由古代黄老道教发展而来。丹定派又分为外丹派和内丹派。

外丹术是指用炉子冶炼铅、汞等矿物药,制成可供服用的丹药,盛行于隋唐以前。内丹术一般是指以人体为“炉”,以自身的精气为药,是神气相互作用的产物,宋元以后取代了外丹术,至今仍盛行。

丹丁派为了追求“长生不老”,推动了中国古代化学冶炼和气功养生学的发展。

高州盘仙寺

潘茂明炼丹术发展了早期粤西地区的道教医学,他十分重视道教“外丹”,主张用铅、汞等药物作原料,在炉中焚烧制成丹药,既可“开悟”,又可“服食”。丹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个分支,兴盛于秦汉,是由中国古代术士所创。

现代医学发现,炼丹常用的原料铅和汞是有毒金属,过量摄入会致人死亡。然而,大约1700年前粤西落后地区的道士潘茂明等人却无法知道这一点。

潘茂明信奉“学静无为之论,以炼丹升天为目的”,其道家思想来源于《清心》和《心印》两部经典,认为上药三品,即神、气、精,强调“神入石,神灵飞翔,入水不溺,入火不焚”等,这些都是道家的“内丹”理论。

他们认为人是由天地之气和阴阳之气所组成,表现为精、神、气三个方面。精即天,气即地,神即精气合一。心神动摇,精气散失,人就会死亡,心神反动,人就会长寿。这些观点与中国传统的养生理论相似。

茂名晚年还受到儒、释思想的影响,相传至今还留存着100多处算命处,大致可分为三类:

第一,该派的基本教义是“无为而化己,静则自正”,潘茂明所提倡的“无为、虚、静、朴”与老子的思想是一致的,是典型的“尚虚”式的无为主义。

二是坚信阴阳五行,弘扬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载阴抱阳,奔气与心相和”的观点。

三是弘扬“以人为本”“济世救民”思想。

纵观潘茂明的道家思想,他继承和发展了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理论和思想,他的很多观点也带有初步的唯物主义色彩,但算命棍中夹杂了一些唯心主义和迷信的成分,我们需要去掉糟粕,继承精华。

潘茂名死后约150年,仙夫人诞生,仙夫人文化逐渐成型。“岁祭”源于古傩文化、粤西祭祀和仙夫人文化,在千年传承中融入了道教元素。几乎所有岁祭、祭祖、游神等活动,都是由道士主持或参与。在茂名一千多年的本土文化发展中,“潘茂名文化”逐渐成型。[1]

潘茂明与“善心茂明”精神的关系。清代古书《盘仙全书》中,第70回盘仙算命记载:“救世有诀,救人必用心,三日录成,天下皆知。”意思是救人救世的诀窍在于用心,只要这样做,就能名扬天下。 今年6月纪录片《潘茂名》剧本研讨会上,潘茂名文化专家廖军与中国作协副主席陈建功、中国作协编著《中国作家》原总编辑王珊、广东省作协副主席张梅、著名作家张惠谋、著名考古学家邱立成、广东石油化工大学教授陆成、茂名市社科联主席郭益万、茂名高新区管委会主任李缺、茂名市纪委宣传部长何获权、陈朝晖、张俊绍、周泽明、吴朝君、刘佩思、姜桂义等权威学者专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最终达成共识,认为“善心茂名”精神最初源自潘茂名。 《盘仙全书》中“救世有妙法,救人需用心”有充足的历史文献依据。[2]

泛茂名文化的概念与内涵。2019年3月,在纪念茂名建市60周年丛书《赞茂名典藏》中,茂名市委、市政府正式提出了“泛茂名文化”的概念与内涵。“泛茂名文化”是千百年来人们对泛茂名的崇敬与信仰所传承下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是岭南地域文化。

后世对潘茂明的纪念、研究和发展,主要涉及粤西地区,包括“善心茂明”精神的由来、粤西道医、道教炼丹、“内丹”及中医理论、道教宫观(斋戒祭祀、仪轨)、年祭、“救世济民”思想、“无为而治、虚静而养心、朴素而行”人生哲学、“拜潘仙人”信俗、潘茂明诞辰、潘茂明中医传承与技艺等。[2]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