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永与七仙女的爱情故事:从孝子传到当代的演变

admin 2024-07-04 阅读:16

稍有常识的人都会对“董永与七仙女”的故事耳熟能详,现代人谈起董永与七仙女时,更注重其背后的爱情故事,几乎可以与许仙与白蛇、牛郎织女等其他爱情神话相媲美。

董永本是山东人,后来为躲避战乱逃到湖北。父亲去世后,他没钱安葬父亲,就卖身到一户富户家当奴隶,为父亲安葬。有一次,董永下班回家,路过一棵槐树,遇见了一位孤苦无助的女子。两人惺惺相惜,结为夫妻。

婚后,女子用三个月的时间织了三百块锦缎来赎董永。两人路过槐树荫时,女子向董永透露了自己的身份,原来她是玉皇大帝的第七个女儿,她感悟到董永的孝心,便下凡帮助他,然后又升天了。

其实董永的故事最早出现在西汉刘向的《孝子传》中,但只讲董永卖身葬父,并没有七仙女的情节。直到我们才华横溢的曹植手中,才为董永人为地加上了与神仙的爱情故事,还写了一篇乐府《灵芝篇》:

董永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他的父亲没有钱。他借钱来养活他。他当过雇工,生活不错。他被要求用钱填满门。他不知道该去哪里。女神受到最有德行的人的启发。

隋唐时期,这个故事愈发神秘,传说董永与七仙女生了一个儿子叫董忠,长大后要去寻找母亲,与白蛇传中许仕林在雷峰塔救母有异曲同工之妙。

其实,董永故事的本意是为了弘扬孝道,但《孝子传》只讲了董永卖身葬父的故事,并没有后续的故事。中国人的传统意识是好人有好报,董永的故事不可能默默收场。所以,一定要给他一个如仙女一般的妻子,让人们在心理上感到满足。

因此,董永与七仙女的爱情故事,是通过爱情来歌颂孝道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越来越关注其后的爱情故事,而较少关注孝道的启迪。

《二十四孝》故事的真假,大概也和董永的故事一样,有史实,也有艺术加工。面对代代相传的故事,我们无需考证,只当做寓言或童话,欣赏其积极的人文精神,却忽略故事的逻辑性和真实性。

从90年代的《乾隆传》、《还珠格格》到当代一系列宫斗剧,历史剧层出不穷,社会大众对历史剧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站在正史考据的立场上,极力驳斥这些历史剧,以严谨的考据风格,从头到尾罗列出几十集电视剧的历史谬误。这样的朋友一般看不起《三国演义》,因为里面只有三分历史,七分虚构。

戏仿历史(或艺术改编历史)并非当代的特色,以董永故事为例,早在隋唐时期,人们就已将历史人物和故事进行艺术加工,赋予其积极生命力,以传说、寓言的形式承载道德和精神意义,流传后世。

《三国演义》更是明显的戏仿历史,但明朝没有影视,只能以小说的形式来写,包青天的故事有多少是历史的?

历史研究和艺术作品是两码事,既然明明是艺术作品,我们就没必要用历史研究特有的考据和严谨去批判它,因为这是两码事,艺术手法和价值观才是我们更需要关注的。

当然,笔者并不赞同对历史进行肆无忌惮的改造,尤其是目前有些影视小说借着正史的名义,扭曲历史事实和人物的现状。

加之当代中国人对很多历史常识缺乏正确认识,有的作品主要对象就是未成年儿童,导致中国民众对一些基本历史事实产生严重扭曲。

看了一些新编的《三国演义》,觉得诸葛亮和小乔之间真的有暧昧关系;看了一些清朝宫廷剧,觉得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整天沉浸在后宫之中;看了所谓的《天子传奇》,觉得历史上的帝王大臣都是有神通的,都是鬼神附身的;看了抗日剧,觉得抗日战争就是这么简单……

我们应该允许历史剧创作艺术化的正史,但是艺术创作必须建立在基本史实、逻辑和正面价值观的基础上。

评论(0)